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每年约有30万女性被诊断为乳腺癌。其初始死亡率为10%-20%,而晚期死亡率高达90%,尤其是普遍转移的患者。在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一个主要问题是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渗透性不足。免疫细胞继续在肿瘤周围“游泳”,但很难深入肿瘤核心区域,导致免疫治疗效果有限。
最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三亚华达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华达”)在自然通信中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利用华达自主开发的DNBSEQT7和DNBSEQ超高通量测序平台-Tx、DNBeLabbe单细胞组学平台 C4、Stereo技术时空组技术-seq,分析了30例手术切除的乳腺肿瘤样本,构建了乳腺肿瘤的单细胞分辨率时空地图,发现小静脉平滑肌细胞和小静脉内皮细胞可以促进免疫细胞渗透到肿瘤区域,从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研究小组分析了23例乳腺癌患者的30个新鲜冷冻组织,包括23例原发性乳腺癌和7例转移性淋巴结(即扩散后转移到的23个乳腺肿瘤样本和7个乳腺癌淋巴结),包括所有4个分子亚型。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淋巴结中各种细胞的实际分布通过时空组学、单细胞组学和影像学的结合,进一步明确了肿瘤微环境的精细结构。
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占样本的绝大多数,平均占56%。基质细胞和免疫细胞的比例在5%到10%之间。值得注意的是,与原发性肿瘤相比,免疫细胞T/NK和B细胞在淋巴结转移癌区的渗透显著增加。
为了研究脉管微环境的变化,研究小组还分析了乳腺癌样本中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发现小静脉内皮细胞和小静脉平滑肌细胞之间的间隙连接在空间上,这种共同定位可以促进B、T和NK细胞等免疫细胞渗透到肿瘤区域,从而提高病人的存活率。
那么,他们是如何实现这种效果的呢?研究表明,小静脉平滑肌细胞通过释放趋化因子吸引免疫细胞进入小静脉微环境。同时,小静脉内皮细胞与免疫细胞和小静脉平滑肌细胞紧密互动,促进小静脉平滑肌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近距离通信,最终促进免疫细胞的激活和渗透,参与肿瘤中的抗肿瘤反应。研究小组还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机制。
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对所有亚型人类乳腺癌空间布局的最全面分析,通过对乳腺癌微环境下脉管系统的深入探讨,为乳腺癌免疫疗法提供了有效的脉管靶向治疗等新的研究内容和策略,研究不仅揭示了新的免疫疗法靶点,而且为今后提高免疫疗法的疗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