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分析病例,拓宽诊断和治疗理念,但它不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人工智能无法取代医生面对复杂疾病的综合考虑、实践经验和零距离人文关怀。
当医生在治疗和科学研究中使用人工智能时,他们应该结合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批判性地思考和理性地分析和应用人工智能提供的数据,而不是过度依赖。有关部门应制定人工智能医生的标准和评估体系,使人工智能能够更好地帮助人类医生。
“AI 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方式,医疗正在悄然改变医疗行业的格局。医生开始使用人工智能作为辅助诊断和治疗工具,患者也开始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初步治疗。目前,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领域具备哪些能力?它将来会取代医生吗?最近,记者采访了相关问题。
3月20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和北京儿童医院正式发布了中国第一个儿科模式“福棠·百川”,同时推出了基层版和专家版的“人工智能儿科医生”。虚拟世界中存在的“儿科医生”主要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专家的临床研究助理,帮助医生快速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权威指南;二是协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疑难罕见疾病。
“AI儿科医生”记者“多学科专家”双医并行多学科咨询现场看到,工作人员在人工智能儿科医生系统中输入病历,屏幕上反映了专业诊断建议,包括最有可能的诊断、需要排除的识别诊断、需要改进的检查等。相关建议与专家组咨询结果高度一致,有时人工智能儿科医生会通过患者病历报告中的单一指标为治疗方法添加特殊提示。
北京儿童医院的人工智能模型探索不是一个例子。全国越来越多的医院正在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和医疗资源管理领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急诊中风单元”,可将患者从住院到治疗的时间缩短至20分钟。目前,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所有科室都已连接到DeepSeek模型,这将提高智能辅助诊断、临床研究、医学教育、行政和后期管理的工作效率。
人工智能在辅助医疗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效率和准确性。它会取代医生吗?“目前,人工智能不会取代医生。”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表示,“人工智能无法取代医生面对复杂疾病的综合考虑、实践经验和零距离人文关怀。人工智能缺乏与父母和患者的互动,医生可以在诊断和治疗的同时传递医学温度。”
处方不仅意味着对症治疗,也意味着医生的责任和责任。倪鑫认为医生是诊断和治疗过程的检查员。如果出现错误诊断,医生本人应承担责任。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分析病例,拓宽诊断和治疗理念,但它不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因此,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来看,它不能取代医生,更不用说为患者开处方了。人工智能技术和医生应该是互补的,而不是替代的。
需要警惕的是,大型人工智能模型在生成内容时会产生人工智能幻觉,即编造信息。在临床使用中,人工智能偶尔会犯一些哭笑不得的错误。例如,临床影像学的变化非常复杂。有时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没有诊断价值的“干扰信号”,但人工智能可能会将其判断为病变。一些用户还发现,当他们使用deepseek帮助生成内容时,他们编造了医学术语的来源和虚构的参考文献。
“医学领域非常特殊,必须严格控制错误。减少人工智能幻觉的关键在于,在大型模型开发的早期阶段,必须严格检查数据的唯一性和准确性。”倪鑫说,以人工智能儿科医生为例,该模型培训中使用的数据整合了医院300多名知名儿科专家的临床经验和数十年来专家的高质量病历数据。在辅助疾病诊断之前,人工智能儿科医生参加了四次测试,包括专业能力测试和幻觉测试。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不仅要积极接受新技术,还要保持理性思考。医改行业医院运营管理研究院院长魏子柠认为,人工智能只是一种工具,绝对不是一种“懒惰的工具”。医生在治疗和科学研究中使用人工智能时,还应结合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对人工智能提供的数据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理性分析应用,不应过分依赖。同时,有关部门要整合医疗大数据,统一研究设计,制定人工智能医生的标准和评估体系,使人工智能健康更好地帮助人类医生提高医疗质量和治疗效率。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