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古代脊柱动物与古代人类研究所(古代脊柱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江西省德安市发现了大约4.36亿年前的新型盔甲鱼化石。它被命名为隆平德安鱼,起源于化石产地。这个名字献给了袁隆平教授,他的家乡是德安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据研究人员介绍,龙平德安鱼是一种非常小的无颌鱼,头甲不到2厘米,大小相当于浙江曙鱼,生活在志留纪初期,距今约4.36亿年。
目前,隆平德安鱼只有一块精致的脑颅化石。这种化石是在2002年发现的。它保存了感觉器官的内模,如脑腔、神经、鳃囊、鼻囊、眼囊和耳囊,这是非常珍贵的。
通过对隆平德安鱼等67种盔甲鱼的综合形态学分析和解剖学比较,研究团队发现德安鱼兼顾了修水鱼和真正盔甲鱼的嵌入演变特征。
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了迄今为止最完善的甲鱼系统发展数据矩阵。新建的德安鱼科位于甲鱼亚纲中第一个区分的,与修水鱼科共同形成了一个姐妹小组。
新的系统发展结果表明,汉阳鱼科、修水鱼科在盔甲鱼类中,德安鱼科和大庸鱼科占据了第一个不同的位置,但是它们的系统发展关系还没有完全解决。
另一种解释是,垂直椭圆形中背孔可能代表真正的盔甲鱼、多鳃鱼、德安鱼和修水鱼的共同祖先。
研究小组表示,隆平德安鱼鳃后区结构也为颌骨躯甲的起源提供了关键线索。
系统发展分析可以证实,以德安鱼和修水鱼为代表的鳃后区和以多鳃鱼为代表的鳃间区分别出现在盔甲鱼中。鳃间区是多鳃鱼的一个独特区域。虽然它接近鳃后区在盔甲鱼头甲上的位置,但形成机制完全不同。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