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山大学第七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七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国内首部《中医禁食治疗专家共识》。共识由中山七院牵头,组织全国23家单位专家共同编制,旨在推动中医禁食治疗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据了解,目前中山市第七医院已有5000多名中医禁食治疗住院患者和近2名门诊患者,为肥胖和代谢疾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现场,中山市第七医院党委书记陈起坤在讲话中指出,中山市第七医院中医团队紧密结合“传统山谷-中医-现代医学”,建立了标准化的“中医减肥门诊”,率先制定了中国第一个禁食治疗专家共识,并首创了“膏脂归化理论”,为治疗肥胖和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通过中西医结合,克服了传统山谷治疗的副作用,实现了禁食治疗的专业化、标准化和普及,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中山市第七医院中医科带头人秦鉴介绍,“膏脂归化理论”提出了“水谷精微化生膏脂-阳化气消除脂浊”的稳定平衡机制,该机制是基于《黄帝内经》的膏脂消长理论和传统的养生文化,结合现代医学自噬理论。“膏脂是身体的储能物质,但过度沉积会形成阻滞血液的‘脂浊’。通过禁食激活身体气血,可以促进脂浊反转为膏脂,进一步转化为气血,重建阴阳和谐。”
传统的除谷疗法长期面临饥饿、疲劳等副作用问题。经过17年的迭代研发,秦鉴团队形成了三代中医禁食疗法。他指出:“我们建立了“四步九步”风险评估体系,包括心脏功能、电解质平衡等32个指标,确保治疗全过程可控。”
现场发布了《中医禁食治疗专家共识》,首次明确了中医禁食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操作规程。共识将适应症细化为肥胖、2型糖尿病等6种12种疾病,规定肝肾功能、生化指标等现代医学评价必须在治疗前进行。
根据共识,住院实施的中医禁食疗法分为三个阶段:过渡期、禁食期和恢复期,需要在专业监测中进行。禁食期间,住院患者每天摄入3-5升水,配合中药和适当运动;非住院患者可以选择“门诊方式”,灵活适应现代生活节奏。
共识的出台,为医疗机构实施中医禁食疗法,确保爱好者自我摆脱低谷提供了安全科学的指南。“过去,不同地方的禁食疗法存在很大差异,存在安全隐患。这一共识给出了‘什么时候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科学答案。”秦鉴强调,共识特别要求医疗机构具备即时心电监测和应急干预的能力,完全治疗低谷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周,生命体征需要监测。
现在,这一共识已经在《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上公布。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