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在1.25亿年前的东北地面上,一群小恐龙在湖边追逐蜥蜴,咀嚼哺乳动物。就连恐龙的“亲戚”驰龙也敢于说话
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科学家们根据化石证据推断出的真实史前画面。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代脊椎动物与古代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代脊椎研究所)汪筱林与周忠联合国家自然博物馆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对辽宁西部早期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现的两块保存完好的小型兽脚恐龙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
论文通讯作者、古脊椎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表示,该团队不仅分析了这两个“主角”的胃容物,还正确地“登记”了它们,并将其归类为“虚骨龙”的单一群体中华鸟龙科,而不是德国的“美颌龙科”。相关研究在网上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中。
揭开“毛绒”的“小吃”
热河生物群位于中国辽宁西部。早在1996年,科学家们就在这里找到了第一块被称为“原始中华龙鸟”(现在被称为“原始中华龙鸟”)的羽毛恐龙化石。多年来,许多珍贵的化石标本在这里诞生。
辽宁省凌源市的老大杖位于热河生物群范围内。这次探索的两个带羽毛的恐龙标本来自下白垩统义县组湖相地层,距今约1.25亿年前。
论文第一作者、国家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毛锐说:“这是两块存储非常完整的化石”。“在中华鸟龙科,一个是新种,我们把它命名为‘凌源中化鸟龙’;另一个是一个新的物种,因为论文提交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科学院成立75周年,中国古代脊柱研究所和中国古代生物学会成立95周年,中国古代脊柱动物学会成立40周年,所以被命名为“中国生日龙”。"
从“外观”的角度来看,凌源中华鸟龙与其“前辈”的原始中华鸟龙相似,但也存在细微差异,如上颌骨和上颌骨的鹳骨支撑较长,上颌骨孔特别大。
中国的华诞龙更为特殊,具有多种识别特征,如上颌骨处有一定的椭圆形凹陷,齿骨后腹部呈U形分叉结构。此外,颈椎锥体前后强烈拉伸,证明其颈椎特别灵活,被公认为“狩猎大师”。
更有趣的是,未消化的动物化石仍然保存在中国华诞龙标本的腹腔中,即真正的三尖牙动物和真正的动物。其中,真正的三尖牙动物的骨骼分布几乎完整,表明它们被“一口”吞噬。
“结合其相对强壮的牙齿、发达的下颌收肌附着面和强壮的颈椎,我们推断中国华诞龙可能会用嘴捕捉小猎食,利用其强大的咬合力迅速杀死猎食,然后将猎食作为一个整体吞下。”毛锐说。
“打补丁”对恐龙进行分类
虽然这两只恐龙现在被归类为“中华鸟龙科”,但研究人员为它们“登记”,即找到准确的分类位置,并非一项简单的工作。
1996年,科学家们根据“原始中华龙鸟”建立了“中华龙鸟科”。两年后,“中华龙鸟科”被废弃,因为它的骨骼形状更接近德国发现的“美颌龙”。此后,在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恐龙也被归类为虚骨龙的美颌龙科。
然而,近年来,研究逐渐对这一分类提出了质疑,认为美颌龙科的一些恐龙在虚骨龙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分支。
而且本研究中提出的“中华鸟龙科”,进一步对热河生物群的恐龙分类位置进行了“补丁”。
为了解决所有“美颌龙科”物种的分类位置,包括这两个新类别,研究团队详细分析了中国发现的所有“美颌龙科”物种,并前往德国详细观察了“美颌龙科”恐龙,如长期美颌龙。
“通过两个公认的兽脚恐龙形态矩阵,我们讨论了“美颌龙科”的系统分类。”汪筱林说,这两个系统的发展结果表明,所有来自热河生物群义县组的“美颌龙科”物种都构成了一个单一的群体,位于虚骨龙的基本位置。
因此,这项研究重新启用了最初的“中国龙鸟科”,并废弃了美颌龙科。“为了避免物种混淆,我们根据2022年出版的《中国古代脊椎动物志-蜥蜴臀恐龙》,将‘中国龙鸟’和‘中国龙鸟科’统一调整为‘中国龙鸟’和‘中国龙鸟科’。”汪筱林说。
1.25亿年前的“生态内卷”
看起来“五大三粗”的恐龙,其实在热河义县组的中华鸟龙科里,都是细分领域的“吃货”。
例如,除了“一口吞下”的中国生日龙外,小型原始中国鸟龙只能捕捉蜥蜴和吃昆虫。他们是“小而新鲜的食客”,而巨大的中国华丽羽龙,体型大,咬合力强,踩在后面“撕碎”狩猎食品。就连小恐龙(驰龙)也敢吃东西。他们是“暴力的食物拆卸者”。
中华鸟龙科系统演化树基于两个矩阵(a)与中华鸟龙科不同物种的颅骨和颈椎形态对比(b-d)。B巨型中华羽龙,C中国华诞龙,D凌源中华鸟龙。所有图片均由古代脊柱提供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此前的研究表明,1.25亿年前,华北克拉通平原“开裂”,在早期白垩世的华北和东北形成了许多小而孤立的裂谷盆地。研究人员发现,这可能是因为1.25亿年前,华北克拉通平原形成了许多独立的小盆地。
汪筱林表示,这些独立裂谷盆地物种竞争带来的选择压力可能是热河生物群兽脚类恐龙高度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换句话说,也许地形的变化导致恐龙无法“参观”盆地,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中“卷入”。环境迫使他们“展示自己的能力”,因此他们表现出明显的生态差异,并占据不同的生态位置。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