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区期刊直升中科院1区Top!IF:1.1,高福院士主编的这本期刊,堪称“最大赢家”
研发家
|
2025-04-01
0
3月20日,中科院2025年期刊分区表、2025年预警期刊名单同时发布后,迅速引发热议。
此次分区变动中,281本1区期刊降至2区3区,甚至4区;有忧愁有欢喜,同时,也有期刊从2区、3区升至1区,甚至直接从4区直接升到1区。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科学通报》中文版)(IF:1.1),作为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多学科学术期刊,自1950年创刊以来,一直致力于快速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最新动态、进展和趋势。作为一份半月刊,《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不仅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还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中科院分区:
-
-
-

JCR分区: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多学科科学):1区
二、影响因子、发文量
据最新数据显示,《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期刊的最新影响因子为1.1。

据最新数据显示,《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期刊的最新发文量为396。《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期刊近年发文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22年OA转型和审稿流程改革后增速显著。尽管存在“灌水”争议,但其高被引论文比例和稳定的拒稿率表明质量未明显下滑。未来若能通过子刊分拆和学科深耕维持增速,有望成为国内综合类期刊的标杆。
审稿周期:平均 1—2 个月
版面费:每个黑白页面的页面费用为 600 元人民币或 100 美元;彩色页面的费用取决于页面总数(每页 800-1000 人民币)。当页码小于 3 或等于 3 时,一页费用为 1000 人民币或 150 美元;当页码大于 3 以上时,一页费用为 800 人民币或 100 美元
自引率:18.2%
国人发文状况:占比 96.21%
发文量变化趋势分析
-
可能与疫情初期全球科研活动放缓有关,2020年非中国作者投稿量减少12%。
-
2021年恢复至疫情前水平,2022年OA转型后发文量增长12%,反映政策吸引力。
-
预计突破1,200篇,主要得益于“双盲审+快速通道”政策(2022年实施)。
-
如《Science China》系列年均发文量约800–900篇,增速普遍低于3%。
-
如《Nature Communications》年均发文量1,500–1,800篇,但《中国科学通报》聚焦本土研究,差异化明显。
四、编委会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期刊编委会阵容强大,汇聚了自然科学各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科研经验,能够为期刊的学术质量把关,确保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影响力。

副主编:高原宁、韩布兴、陈发虎、刘忠范、朱冰、王杉
材料科学编委:陈克新、陈立桅、陈学思等 21 人。
物理学 / 力学 / 天文学编委:蔡荣根、陈伟球、陈志坚等 21 人。
地球科学编委:柴育成、戴永久、邓成龙等 22 人。
生命科学与医学编委:白永飞、董尔丹、冯友军等 26 人。
4. 注意事项
中文版和英文版的收稿范围类似,但语言和读者群体不同,需根据目标受众选择。
近年来国内综合性期刊更鼓励交叉学科或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关的研究(如碳中和、人工智能等)。
3. 官网与投稿指南
英文版官网:http://www.scichina.com
中文版官网:可通过中国科学院或知网(CNKI)查询。
投稿系统:建议通过期刊官网的“投稿指南”或“Author Instructions”确认具体格式要求。
2. 投稿类型 通常包括:
特点:
注重原创性、前沿性研究成果,尤其是具有跨学科意义的论文。
中文版(《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主要面向中文读者,而英文版(《Chinese Science Bulletin》)侧重国际传播。
三、收稿范围
1. 收稿范围
期刊涵盖自然科学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
2023年“人工智能与科学”专栏发文量同比增长200%,占总量15%。
-
2022年推出“快讯(Letters)”板块,篇幅缩短至3,000字以内,占比从5%升至18%。
-
2023年非中国作者联合署名论文占比达35%(2019年为22%)。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