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建设竞争异常激烈,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的现实压力,各高校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
2024年,16个首轮“双一流”建设被警示学科,迎来了关键一年。相关高校频频发力学科建设,以期成功“保级”。
日前,宁波市教育局印发2024年工作要点,其中提到将支持宁波大学力学学科顺利通过整改。
作为学校唯一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力学是宁波大学最早创办的学科之一,是在钱学森先生关心下,由首任校长朱兆祥教授创建,并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对口援建,学科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良好的发展基础。自2022年以来,宁波大学把提升力学学科实力作为“七大攻坚任务”之首,学科建设不断提速。
扎实根基,突出特色
自吹响“双一流”攻坚战的号角以来,屹立甬江之畔的宁波大学全校上下一心,调动各方积极性,打出硬核组合拳,推动力学学科建设跨上新台阶。
建学科特区,举全校甚至全区域之力为力学学科的发展注入所需办学资源。2023年4月,宁波大学正式成立力学与工程学部,整合全校相关学科资源全力支持该学科发展。宁波市也专门出台了支持宁波大学力学学科建设的政策文件,从资金、平台、项目和人才等方面,全面支持宁波大学力学一流学科的“特区”建设。
办学特色是大学生命线。作为地方高水平大学,宁波大学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凝练办学特色并形成办学优势。当国内其他知名高校力学学科忙着向“天”发展时,宁大选择向“海”进军,以海洋工程、海洋装备为主要领域,构建覆盖跨海大桥、船舶、深海等要素的科学创新与技术服务体系。2023年5月,宁波大学发布了一项重大原创技术成果“大型桥梁柔性防船撞技术与装备”,这是学校冲击力学团队三代科学家“三十年磨一剑”的研发成果,该技术有望服务世界最长大桥港珠澳大桥,解决“大桥防船撞”难题。
人才队伍建设是宁大力学学科提升的另一重要突破口。
在2023年院士增选中,宁波大学岩石力学研究所所长杜时贵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宁大自主培养的院士第一人。39年来,杜时贵一直从事岩体内滑移面抗剪强度研究,他实现了从源头开发新技术,到编制工程建设标准、建立工程应用范例,再到进行岩石工程应用推广等一系列集成创新,在岩土力学方向作出卓越成绩。
图源:中国工程院
在学校自主培养外,宁波大学坚持引进高水平人才。非均质材料与结构力学方向知名学者、国家杰青吕朝锋入职宁大;著名流体力学学者、国家杰青林建忠,世界知名冲击动力学专家希姆全职加盟宁波大学……2023年,在国家级重大人才培育上,宁大在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等人才项目上均实现0到1的突破。随着多位高层次力学人才的加盟,如今,宁大力学人才队伍迅猛发展的态势已开始显现。
15所高校,力争“保级”
对于被列入公开警示(含撤销)名单的15所高校来说,接受“双一流”再评价是学校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再评价未通过的,将被调出建设范围。除了宁波大学之外,其他几所高校也在紧张“备考”。
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领头羊”,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辽宁大学在2022年8月迎来的新校长余淼杰,正是经济学领域非常出色的学者,在担任校长之外,余淼杰兼任辽宁大学经济学部主任,主持经济学部工作的开展。不久前,余淼杰被授予“国际经济学会会士”,是2023年度全球入选12名“国际经济学会会士”中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经济学家。2023年4月,余淼杰合作撰写的论文被经济学全球7大顶刊之一《经济与统计评论》正式接受,成为了辽大建校以来经济学科发表的最高水平的国际期刊论文之一,书写了辽大经济学的学术新辉煌。
面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薄弱、起点低、建设时间短等建设瓶颈,安徽大学在2023年3月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通过打造大平台、做实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为学科发展做支撑。安徽大学重点建设了从材料制备、样品加工到特性表征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平台,打造电镜、低温等6个一流中心,推出一批并跑领跑的原始创新。搭建“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研究设施”,又将“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产教研融合研究院”纳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闯进了“国家队”,为“双一流”学科发展打上一剂强心针。
作为广西唯一入选“双一流”的广西大学,今年2月1日,由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郑皆连院士担任总设计师,主持建设的世界最大跨径混凝土拱桥——天峨龙滩特大桥建成通车,为土木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再添新力。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期以来,广西大学围绕“大跨拱桥建造与运维”等特色方向打造4个创新领军团队;建设大型实验系统5个;获批特色金属材料与组合结构全寿命安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学科国家级高水平科研平台零的突破……多方位推进学校高质量如期完成土木工程世界一流学科整改和新一轮建设工作。
同样备战“双一流”学科再评价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内蒙古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藏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等高校的相关学科,积极搭建平台、汇聚优势资源、打造高水平团队、探索前沿方向、鼓励学科交叉,力争学科建设基础更扎实、结构更优化、特色更鲜明,让学校的“双一流”学科建设在深厚的积淀上持续实现新成绩、新突破。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曾表示,“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布局结构应该是动态变化的,是能进能出的。“双一流”建设是长期推进、不断深入的内涵建设过程,善谋致远,实干乃成,相信各高校定能化压力为动力,在危机中育新机。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