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科技创新委员会上市公司翔宇医疗公司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中披露了一项重要的战略行动:正式成立机器人分公司,成功建立了近100人的机器人研发中心。这一消息迅速引起了市场的关注,这意味着以康复医疗器械闻名的翔宇医疗公司正式进入了医疗机器人领域。
根据披露信息,翔宇医疗机器人研发团队以上海、郑州、安阳总部为基础,汇聚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顶尖大学的技术人才,专业涵盖机械设计、算法开发、硬件集成、软件系统等核心领域。更值得注意的是,该团队在康复设备和机器人开发方面有多年的经验,为其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翔宇医疗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也同步加快。企业已完成开源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和二次培训,并计划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医疗场景——从病历结构化分析到个性化诊疗方案的生成,其VTE(静脉血栓栓塞)智能预防系统取得了99%的风险预测准确率和45%的漏诊率下降的突破性成果。这种技术积累可能为医疗机器人产品的智能升级奠定基础。
为什么下注机器人?
翔宇医疗在康复医疗器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此时为何选择高调进入机器人跑道?这背后有三个战略考虑:
目前,我国康复医疗资源供需失衡突出,康复医生缺口高达 30 一万人,传统设备严重依赖人工操作。面对中风、骨科手术等复杂患者的个性化康复需求,传统方法显得无能为力。借助智能算法,医疗机器人可以准确控制动作,实时反馈,不仅可以缓解人力短缺的压力,而且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翔宇医疗选择从康复场景切入机器人领域,无疑准确瞄准了这个刚性需求市场。
此外,国内康复设备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医疗机器人作为一个技术密集型领域,涉及多学科交叉创新。翔宇医疗公司成立了独立的分公司,专注于资源,突破运动控制、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努力建设专利环城河。通过部署 AI 动态风险跟踪、方案生成系统等大型模型赋予机器人产品“智能大脑”,实现从简单的“执行工具”向“决策助手”的转变。
政策和资本的多重驱动也是翔宇医疗入局的关键因素。2023年 200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计划”明确将医疗保健纳入机器人应用的关键领域。北京、上海等地出台了专项补贴政策,个别医疗机器人项目最高奖励可达1000万元。在资本市场上,医疗机器人轨道的融资热度继续上升,2023年国内相关融资事件超过国内年度 30 从最高金额开始,每笔金额达到最高金额 15 1亿元。翔宇医疗此时进入跑道,既能充分享受优惠政策,又为未来分拆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净利润下降50%的背后:转型疼痛还是战略蓄气?
值得注意的是,翔宇医疗2023年财务报告显示,其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49.72%。从财务报告的细节来看,净利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双重压力:
行业周期性调整:2023年公立医院财政压力加大,部分康复设备采购项目推迟;
R&D投资激增:企业R&D支出同比增长37%,其中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方向占比显著提高。
虽然短期压力,但战略转型的思路清晰可见:
研发投入转化为技术实力:截至2023年底,翔宇医疗新增专利152项,其中15%涉及机器人相关技术;
订单结构调整:机器人分公司已与多家三甲医院签订试点协议,客户数量比传统设备增加3-5倍;
政策补贴对冲成本:2023年,公司获得政府补贴1.2亿元,同比增长68%,部分覆盖研发费用。
可以看出,纯利润的下降更多的是战略投资时期的阶段性表现。随着机器人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其高毛利率特征(医疗机器人毛利率一般超过60%)有望逐渐成为利润增长极。
国内医疗器械公司,机器人跑道卡位战
翔宇医疗并不孤单。在老龄化加快和国内外科机器人替代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医疗机器人巨头掀起了医疗机器人布局的热潮:
微创医疗:其微创机器人登陆港股,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完成1万多例临床;
威高集团:与天津大学合作开发骨科手术机器人,获准中国创新医疗器械;
联影医疗:推出URT-ART放疗机器人,实现亚毫米级精确定位;
天智航:以骨科导航机器人为主,市场份额超过75%。
与这些企业相比,翔宇医疗选择了一条多元化的道路——聚焦康复场景,绕过手术机器人的“红海竞争”。依托原有的康复设备渠道,翔宇医疗可以快速拓展市场,同时将 AI 结合诊疗数据和机器人训练,构建康复效果评价体系,通过“设备”以“服务”的方式,构建院后家庭康复机器人生态,走出独特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万亿市场启航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医疗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在2023年年 93 亿元迈向 2030 复合增长率高达年千亿级,复合增长率高达1000亿级 30.2%。目前,三大关键趋势正在深刻重塑行业格局。
技术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AI 与 5G 深度结合开辟了远程医疗的新场景。伴随着远程医疗的深度结合。 5G 随着网络的广泛覆盖和边缘计算技术的日益成熟,医疗机器人可以突破空间限制。例如,医生可以通过远程控制机器人为基层医院的手术提供准确的指导;可穿戴机器人还可以实时收集家庭患者的康复数据,为医疗服务的可持续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专业化与包容性同步推进。在高端领域,神经外科、肿瘤介入等专业机器人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基层市场,定价 50 一万元以下的康复机器人迎来快速增长。在政策层面,DRG/DIP 支付改革促进医院更倾向于购买性价比更高的国产设备,为国产医疗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伦理法规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对算法可追溯性和数据安全性提出了明确要求。未来,医疗机器人的临床验证标准、责任认定规则等配套体系将逐步完善,为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翔宇医疗机器人分公司不仅是公司突破增长瓶颈的战略选择,也是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在研发、政策和需求的推动下,医疗机器人正从“科幻概念”转向临床刚性需求。这一变化的最终结果可能不仅是机器取代人力,而且通过人机协作,使高质量的医疗资源能够突破时空限制,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愿景。
对于翔宇医疗来说,能否在核心技术突破、商业模式创新、生态协作等方面找到平衡,将决定谁能在万亿蓝海中快速生活。
文章来源:医疗器械创新网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