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支持!本科专业,均薪30.38万
研发家
|
2025-02-13
0
它,是代码与算法的交响乐,在数字的宇宙中,轻轻拨动着现代科学的边界。
也许你会看到,机器人穿着花棉袄,在2025年春晚舞台的摇曳舞姿;也许你会听到,“国产之光”DeepSeek通过使用《孙子兵法》的妙招,下棋赢了ChatGPT。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如一束光,狠狠吸引了渴望在这片星辰大海中充当飞船舵手的莘莘学子,也催生了众多高校抢滩布局、聚焦智能学科。
自2017年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文件中,明确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出要“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人工智能学科,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以及2018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再次强调该重要任务,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势不可挡的燎原之势。
2018年,人工智能专业首次获批。至2023年,短短6年间,已有532所高校备案和审批通过人工智能专业。

凭借着学科优势,不少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如一颗颗璀璨明珠,在教育界熠熠生辉。据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有53所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上榜A档。其中,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10所高校位列A+。





下好人工智能“先手棋”,清华大学从不缺席。从中国最早的“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教研组成立,到研制出全球首颗新款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再到千亿参数对话大模型ChatGLM的诞生……在清华园里,见证了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
1978年,清华招收首届人工智能领域硕士;2022年,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人工智能班、量子信息班合并统称“姚班”。如今清华已培养出无数领跑国际的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最有代表的便是人工智能泰斗级专家张钹培养的“清华代表队”:有专注人工智能在产业应用领域研究“解决工业实际问题”的黄必清、世界范围内机器学习和贝叶斯方法的顶级学者朱军等。清华始终致力于打造最优人才生态,铺就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培养之路。
作为“IT届的黄埔军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深耕人工智能领域30余年,先后培养了学术界工业界领军人物百余名,已构建形成“人工智能+其他学科跨界融合”的特色育人体系。
学校于1990年开始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2005年起培养人工智能领域本科生,2017年成立教育部直属高校首个人工智能学院,2019年秋季创办并招生图灵人工智能科学实验班。学校打造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和示范性“人工智能+教育”标杆工程,为中国在这一高技术领域抢占先机贡献西电力量。
面对DeepSeek的强势出圈,人工智能领域已成为各大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的“必争之地”。近几年,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院、人工智能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据软科不完全统计,自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年成立全国第一所人工智能学院以来,到2024年底,已有至少60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




就在昨天(2025年2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苏州人工智能学院、苏州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式揭牌,这是人大成立的第二个人工智能学院,与先前成立的中关村校区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形成错位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新兴学科、智慧治理交叉学科。

此外,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平台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2025年新年伊始,复旦大学新设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高薪招聘博士后、准聘任助理教授等,基本薪资60万到100+万,折射出学校正在加大人工智能领域投入的决心。
在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2025年2月8日,南开大学与北京银行签署人工智能金融实验室共建协议,揭牌人工智能金融实验室。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表示,此次合作是双方在科技金融领域创新性探索,南开大学将充分发挥自身深厚的金融科研积淀与人才培养优势,全力推动金融学科大模型建设。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表明,大学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替代。”中国高校心怀“国之大者”,正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出愈发响亮的声音。
人类正在迈入智能社会时代。近几年,人工智能专业持续火爆,人工智能专业似乎成了“高薪”“好就业”的代名词。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吴飞注意到,近年许多顶尖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在浙江省的收分都已经超过了传统计算机专业。更多学力强劲的学生涌向人工智能专业,分数也水涨船高。
求学热的背后,是国家战略驱动带来人工智能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人社部《新职业——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过500万,国内的供求比例为1:10,供需比例严重失衡。补齐人才短板,是我国当务之急。

报告还指出:人工智能行业的高薪主要分布在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及部分内陆省会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及杭州的薪水位列第一方阵,月薪在1.8万左右;苏州、南京、广州及厦门位列第二方阵,月薪在1.4万左右;其他沿海及内陆省会城市,如成都、重庆、长沙及济南等位于第三方阵,月薪在1.3万左右。
如今,全国都在抢夺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纷纷伸出高薪的“橄榄枝”。此前,“雷军千万年薪挖角95后天才AI少女”的新闻冲上热搜,主角罗福莉是DeepSeek-V2关键开发者之一。
据悉,南京大学第一批人工智能本科毕业生平均年薪30.38万元,硕士毕业生平均年薪48.21万元,拿下就业的好成绩。

不过,“路漫漫其修远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仍在摸索和建设中。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人工智能专业学什么、怎么教、培养什么人才,这些问题仍有待回答。相比学生,人工智能专业对老师的挑战更大,教师“现学现卖”是常见现象。不少教师能弄懂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但对于讲授没有底气,就像“中学老师教高数”,无法在刚理解完一个新东西后,就立刻知道怎么传授,因此教学需要一个长期消化的过程。
2024年8月,教育部高教司成立了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建设委员会,首批确定了15门人工智能主干核心课程、10门核心课程拓展、2门综合实验课程,旨在推广优秀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就业低于预期也是人们担忧的一点。有人反应,人工智能的就业门槛还没有下沉到普通人,学历依旧是硬通货,人工智能专业本科毕业就找到对口的工作似乎并不容易。
在无人驾驶的前夜,人工智能的黎明,我们站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之巅,呼唤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英雄。
高校肩负着培养AI人才、推动技术突破的重任,正在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创新精神,将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相结合,为AI的发展搭建坚实的桥梁。
未来的世界或将由AI定义,而高校,正是这场变革的起点与引擎。
你愿意选择就读人工智能专业吗?
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