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召开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据介绍,过去一年,教育部门加速推动了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启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工程,提高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适配度”;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基础学科一流核心教材建设计划、国际暑期学校专项。
其中,“双一流”建设成效明显。目前,布局了3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据悉,我国高校目前有博士研究生61.2万人,成为高校科研的生力军。
同时,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我国已累计培养1100多万名研究生,2022年在学研究生人数达365万。进入新时代,全国78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输送了60多万名博士和670多万名硕士。
学科专业体系更加完善。目前,我国有117个一级学科和67个专业学位类别,全国范围内布局了1.9万多个学位授权点。
近年来,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得到加强,理工农医类博士点、硕士点在全部博士点、硕士点的占比分别稳定在70%、50%左右。
同时,新增了量子科学与技术等39个目录外一级交叉学科点和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6196个目录外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点。
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涌现了一批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了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集成电路研究生专项班等。出台了《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制度,每年10余万人次导师接受专门培训。
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有一批学科进入了世界一流行列,甚至是世界一流前列。
教育部提出,在3年内培养一批厚基础、实战型、能集中解决企业最急迫技术难题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快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优化学科专业的区域布局。
博士人数的上涨,体现了近年来博士扩招的趋势,其实,从2022年开始,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就首次突破13万人次,扩招趋势已经很明显了。2022年9月份之后我国在读博士达到56~57万之间。今年更是达到61.2万。
博士招生在2017年后便进入快车道发展,每年增幅都维持在10%左右,到2022年为止,5年间直接暴涨50%!
在政策扶持与大佬们的提议下,各大高校在博士扩招上自然也是不遗余力。
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由2021年的2800名左右(含医学院),上涨至3000名左右(含医学院)。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由2021年的1100名左右,上涨至1300名左右。
为何博士逐年扩招?有教授表示,当前的国家实力竞争,已经不是过去那样简单的军事较量,而是演化为在自然科学、通信、电子、制造业、航空、人文艺术等各个领域的高尖端人才储备和竞争比拼。
博士扩招一方面可以为国家储备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分流硕士毕业生、缓解市场就业压力。
即便如此,扩招下的博士考核方式也并不意味着变得简单。越来越多的高校官宣全面实行“申请-考核”制度,这一制度的普及,意味着博士由统考招生选拔的时代,即将迎来落幕。
据报道,在全国1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已有超过90%的高校全面或部分实行申请-考核制的高校。申请-考核制就是对学生本硕6-7年的成果考核,更考验综合实力。
在扩招博士的大背景下,博士毕业要求也在逐年提高。
从修学年限上看:过去博士的学制比较灵活,短至3年就可以“顺利出厂”。近年来将“基本学制”提高到了“4年”;过去如果无法在学制内按时毕业,还可继续延期到7年、8年甚至更久。
而现在各高校已经明确了学生的“最长修学年限”,基本在6年以内,逾期将被退学。
来源:澎湃新闻
从读博所需“硬件要求”上看, 很多高校虽然扩招了博士,但相应的学习条件却跟不上,有的高校一个导师带4、5个博士生。
还有的高校连宿舍床位都不够用了,本来按照规定博士宿舍是2人间或者单间,博士扩招下,很多高校选择在宿舍里面直接加床铺来解决不够住的问题。
从博士毕业后的规划上看,“卷”可能会成为主基调,对博士群体自身而言,扩招后的直接结果就是要面临着相互之间的“同行竞争”。
一方面,随着研究生群体的大幅增加,面对数量有限的目标期刊,稿件数量必然增多,要想顺利过审录用,也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
另一方面,高校留任博士的要求也逐渐增高,每年都有各种考核,非升即走成为主基调。
但读博也依然有很多优势值得学子参考。
比如各省各地针对博士制定了很多“人才引进政策”,博士身份依然具有社会强竞争力。
同时,对于想入职高校的学子来说,博士已逐渐代替硕士成为进入高校的“敲门砖”,就连辅导员岗位,现在大多数学校也明确招收博士。
你怎么看?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