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密集发文!网友直呼:虽然看不太懂,但是我大受震撼
研发家 | 2024-02-01 0

从昨天到今天,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相继发文官宣最新成果!

清华大学

首例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成功

 

昨天,清华大学官微发布消息称,首例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成功!

 

脑机接口通过记录和解读大脑信号,实现大脑和计算机之间直接通信。一方面可以帮助渐冻症、脊髓损伤、癫痫等脑疾病患者康复;另一方面有望实现脑机融合智能,直接拓展人脑信息处理能力。

 

2023年10月24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洪波教授带领团队设计研发的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NEO(Neural Electronic Opportunity),在宣武医院成功进行首例临床植入试验。宣武医院赵国光院长、单永治主任团队主持手术规划及植入手术。

 

2024年1月29日,联合团队召开临床试验阶段总结会,宣布首例患者脑机接口康复取得突破性进展。

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NEO系统及其体内机 (图片设计合成:清华大学医学院洪波)

 

两枚硬币大小的脑机接口处理器植入高位截瘫患者颅骨中,成功采集感觉运动脑区神经信号。首例患者是一位车祸引起的颈椎处脊髓完全性损伤(ASIA评分A级),处于四肢瘫痪状态已经14年。该系统采用无线微创设计,体内机埋在颅骨内,电极覆盖在硬膜外(硬膜位于颅骨和大脑皮层之间,起到保护神经组织作用),不损伤大脑细胞,手术后10天患者出院回家。

 

居家使用时,体外机隔着头皮给体内机供电,并接收脑内的神经信号,传送到电脑或者手机上,借助解码算法实现脑机接口通信。系统采用了近场无线供电和通信技术,植入颅骨的体内机无需电池,患者可以终生使用。

 

经过三个月的居家脑机接口康复训练,患者可以通过脑电活动驱动气动手套,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抓握解码准确率超过90%;患者脊髓损伤的ASIA临床评分和感觉诱发电位响应均有显著改善。

宣武医院赵国光院长团队进行首例植入手术 (图片摄影:清华大学医学院刘定坤)

首例患者通过无线微创脑机接口成功实现脑控抓握 (图片摄影: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林毓菁)

 

与马斯克领导的Neuralink脑机接口不同,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NEO把电极放在大脑硬膜外,通过长期动物试验研制,不会破坏神经组织;采用了近场无线供电和传输信号,体内无需电池。此次临床应用的NEO系统软硬件由清华大学医学院洪波教授团队与博睿康科技合作开发,临床合作单位包括宣武医院、天坛医院。

 

据了解,第二例脊髓损伤患者植入已于2023年12月19日在天坛医院成功进行,贾旺教授团队主持手术,信号接收正常,患者居家康复训练中。该项无线微创脑机接口的临床试验分别于2023年4月和5月通过宣武医院、天坛医院伦理审查,并进行了国际和国内植入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注册(NCT05920174、沪械临备20230175)。据公开信息报道,Neuralink团队的脑机接口首例患者临床植入于2024年1月28日进行,患者正在康复中,初步结果表明神经放电信号正常。

 

清华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脑机接口研究团队长期开展脑机接口原理、算法和临床转化研究。2015年高小榕、高上凯教授团队在头皮脑电稳态诱发电位脑机接口中,达到319比特/分钟的信息传输率;2021年洪波教授团队在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前研究中,每个电极等效信息传输率达到20比特/分钟,均超过当时国际同类脑机接口最高水平

 

上海交通大学

国内最强!交大光谱望远镜将落户青海冷湖

 

据上海交通大学官微,上海交通大学计划在青海省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一台口径为4.4米的通用型光谱望远镜,简称JUST望远镜,建成后有望在宇宙大尺度结构及星系形成与演化、时域天文学和系外行星搜寻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JUST光谱望远镜的高精度光谱仪将在国际上首次同时实现多目标和高精度的光谱观测,有望大幅提升系外行星探测效率。


JUST总体概念方案图

 

JUST望远镜项目台址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镇赛什腾山。该望远镜项目将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合作,采用轻型化设计,配备多台光谱仪,具有口径大、集光能力强、响应快速等优势,能够实现目标源的快速切换并适时进行光谱观测。建成后将开展三个特色方向的研究工作:探索黑暗宇宙、追踪动态宇宙、寻找系外行星。 

JUST光谱望远镜将安装在赛什腾山海拔4322的B点。目前最大的圆顶在海拔4200米的C点,是口径2.5米的墨子巡天望远镜,用于时域图像巡天。

 

按照规划,JUST望远镜预计在202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并按计划围绕宇宙大尺度结构、多信使天文学、系外行星探测等科学目标开展特色光谱观测。JUST望远镜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国内最强大的光谱望远镜,并与墨子巡天望远镜以及即将上天的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CSST)密切配合,为中国天文发展提供一手观测数据。 

 

同济大学

为肿瘤、器官损伤等疾病治疗带来新思路

 

同济大学官微今日发文称,该校重要科学发现为肿瘤、器官损伤等疾病治疗带来新思路。

 

北京时间今天(2月1日)零点,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王平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7-Dehydrocholesterol dictates ferroptosis sensitivity”(7-脱氢胆固醇决定铁死亡敏感性)的论文,揭示胆固醇合成通路关键酶能通过调控中间代谢物7-脱氢胆固醇的水平,调控与肿瘤、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的铁死亡的敏感性。

 

这一重要发现为代谢稳态维持与细胞命运决定之间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也为治疗肿瘤及缺血再灌注器官损伤提供了潜在的靶点和策略。

 

程序性细胞死亡与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铁死亡是近年来鉴定的一种由铁依赖的磷脂过氧化引起的新型细胞死亡形式。为全面解析铁死亡的具体调控机制,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技术,发现远端胆固醇合成通路关键酶能够差异调控铁死亡敏感性,并通过一系列实验确定了远端胆固醇合成通路中的中间代谢物—7-脱氢胆固醇的水平直接影响细胞对铁死亡的敏感性。

 

分子机制方面,研究团队发现7-脱氢胆固醇主要通过B环中存在的5,7-不饱和双键发挥抗磷脂过氧化的功能,从而抑制铁死亡的发生。有趣的是,研究团队发现麦角固醇(真菌中的主要甾醇形式)在B环中也存在5,7-不饱和双键,同样能够抑制磷脂过氧化及铁死亡的发生,提示这一类5,7-不饱和甾醇抑制磷脂过氧化的功能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及保守性。

铁死亡在癌症和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但不同的功能。研究团队证明,通过靶向抑制远端胆固醇合成中关键酶来调控7-脱氢胆固醇的水平,可能成为临床治疗肿瘤或器官损伤的新靶标。在肿瘤治疗方面,研究团队发现一些肿瘤细胞系的生存依赖于7-脱氢胆固醇,而抑制这类肿瘤细胞中7-脱氢胆固醇的产生能够直接诱导铁死亡的发生,抑制肿瘤的生长。而在器官损伤治疗方面,研究团队发现通过药理学靶向抑制DHCR7可以有效在体积累7-脱氢胆固醇,并治疗小鼠缺血再灌注肾损伤。

 

王平教授表示,通过靶向调控7-脱氢胆固醇的水平,有望为癌症、缺血再灌注器官损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带来新思路、新策略。

 

网友直呼:

虽然看不太懂,但是我大受震撼!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