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色差平面透镜研究获重要进展
近日,中山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王雪华和李俊韬、副教授梁浩文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在消色差平面透镜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一种全新的超构原子区分复用方法。相关成果发表于《光:科学与应用》(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
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揭牌
3月31日,复旦大学可靠智能研究院揭牌,走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作为一家校级实体运营研究机构,研究院整合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理解、机器人学、控制系统、科技伦理等多学科力量。,并将专注于智能前沿的研究和应用。
真正负责任的大学不该问“ESI排名涨了没”
近10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科研评价工具的地位也在悄然跃升,“数据信念”越来越成为决策的锚点。其中,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从学科规划、人才评价、资源配置到“双一流”绩效、排名推广、职称评定,可以称得上是“爆红”最广、争议最大的指标。它无处不在,评价无处不在,成为“硬指标之锤”。
层孔海绵“嫘祖”,磷酸钙做骨
湖北省宜昌市宜祖镇周边,一块不起眼的黑色石头在古岩层中静静等待了数亿年。当科学家用显微镜揭开它的秘密时,一个关于生命创造性的古老故事出现了。
科学家回信!大脑结构与复杂性决定智商差异
读者苏可仙:你好,科学家。我是一名中学生。为什么不同物种智商不同?为什么我们有思想和情绪?我知道我们的身体结构中有神经组织,但是为什么我们可以一起思考呢?谢谢大家!
科学家撰文探讨甲醇制烯烃领域相关发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教授刘中民、研究员叶茂、研究员魏迎旭、研究员田鹏团队应邀发表了一篇关于甲醇制烯烃领域Perspective评论的文章,系统总结了团队对甲醇制烯烃动态复杂催化系统的理解和调控,包括动态催化原理的提出和定量模型的简洁,以及与新一代甲醇制烯烃的简洁。(DMTO-III)技术的相互关系。《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了相关成果。
科学家首次在海王星发现红外极光
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海王星大气中旋转的红外极光,验证了几十年来的科学猜测。三月二十六日,《自然-天文学》发表了相关论文。
中国科学家牵头打造地球表面“阳光扫描仪”
3月3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所(以下简称空天研究所)获悉,空天研究所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日本东海大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胡斯勒图、石崇联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科学家,率先建立了基于世界上最新一代地球静止卫星的多星组网地表太阳辐射观测。(GSNO)该系统建立了多源异构卫星观测遥感模型,完成了近全球规模地表太阳辐射最高时空分辨率的检测能力,同时提高了检测精度。相关结果发表在《创新》中。
患者福音!早期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有了新的生物标志物
Tony,美国斯坦福大学 Wyss-Coray和合作者的研究表明,一个潜在的新生物标志,可以预测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恢复能力和未来下降。蛋白质指标有助于提高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疾病发作和进展的预测能力。相关研究于3月31日在《自然-医学》发表。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3月31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胡彬教授课题组和宁波大学蔡荣根院士团队在《自然与天文学》上发布最新成果,提出了基于镜片相关效应的强镜片引力波认证新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显著降低强镜片引力波认证的误报率,通过识别强镜片引力波中存在的内部波形畸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