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福音!早期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有了新的生物标志物
Tony,美国斯坦福大学 Wyss-Coray和合作者的研究表明,一个潜在的新生物标志,可以预测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恢复能力和未来下降。蛋白质指标有助于提高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疾病发作和进展的预测能力。相关研究于3月31日在《自然-医学》发表。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3月31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胡彬教授课题组和宁波大学蔡荣根院士团队在《自然与天文学》上发布最新成果,提出了基于镜片相关效应的强镜片引力波认证新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显著降低强镜片引力波认证的误报率,通过识别强镜片引力波中存在的内部波形畸变。
聚酰胺塑料光催化转化领域研究获进展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张金龙提出了一种基于过渡元素过氧化物的水相光催化方法,不仅为聚酰胺塑料化学回收提供了一种高效环保的新方法,也为其他类型塑料废物的高效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最近,德国应用化学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最新发现可高效合成N–N轴手性抗肿瘤活性化合物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李星光等人,为构建结构新颖的N–N轴手性化合物提供了新的策略,为新型抗肿瘤活性分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对促进药物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最近,《自然-通信》发表了相关研究。
研究发现神经酰胺介导内质网应激信号跨细胞传递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学研究所王立邈团队发现,神经酰胺可以在细胞之间传递内质网压力信号,促进器官之间的协同反应。这一发现揭示了代谢疾病中脂肪和肝脏的新信号传递机制。相关论文于3月26日在《细胞生物学杂志》上发表。
学者阐述C4植物的生理学和生态学重要功能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研究所山地养分循环和生态功能改善团队对贡嘎山冰川退缩区植被取代冬瓜杨替代沙棘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植物养分捕获策略(nutrient-acquisitionstrategies ,NAS)在原生演替过程中,生态研究发布了物种替代的关键驱动机制。
突发:华人终身教授、副院长王晓峰,遭美FBI突袭“抄家”!个人信息已被校方删除
据科技媒体 Ars Technica 消息,当地时间 3 月 28 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终身教授王晓峰(Xiaofeng Wang)的住所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突然搜查,其电子邮箱账户、电话号码和个人资料页面已被校方悄然删除,同时,该校还删除了王晓峰妻子马念丽(Nianli Ma)在该校图书馆技术部门任职的个人页面。目前尚不清楚原因。
4区期刊直升中科院1区Top!IF:1.1,高福院士主编的这本期刊,堪称“最大赢家”
3月20日,中科院2025年期刊分区表、2025年预警期刊名单同时发布后,迅速引发热议。
科学家为理解植被原生演替机制提供新视角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研究所山地养分循环与生态功能提升团队对贡嘎山冰川退缩区植被原生替代冬瓜杨取代沙棘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植物养分捕捉策略(nutrient-acquisitionstrategies ,NAS)生态学研究发表了原生演替过程中物种替代的关键驱动机制。
微型磁控机器人可模拟外科医生灵巧动作
科技日报(记者刘霞)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加拿大病童医院的科学家们携手开发了一套微型神经外科机器人。磁控机器人直径约3毫米,可以模拟外科医生的灵巧动作,准确夹紧、驱动和切割身体组织,为小侵入性大脑手术提供了新的工具。最近出版的《科学机器人》杂志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