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负责任的大学不该问“ESI排名涨了没”
研发家 | 2025-04-01 0

近10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科研评价工具的地位也在悄然跃升,“数据信念”越来越成为决策的锚点。其中,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从学科规划、人才评价、资源配置到“双一流”绩效、排名推广、职称评定,可以称得上是“爆红”最广、争议最大的指标。它无处不在,评价无处不在,成为“硬指标之锤”。

但无论锤子有多硬,都取决于它在敲什么。ESI的应用确实带来了学术输出的增长,但其误用也深刻改变了国内大学的科研文化结构,甚至“反向驱动”了一些学科的学术选择和学术生态。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普遍认知。

ESI是一面“镜子”,但它被认为是一个“方向标”。ESI最初的设定是基于Web的量化工具,用于观察全球科研发展趋势。 of Science数据库通过滚动统计过去10年全球各学科的论文数量和引用频率,评估科研知名度的分布。理论上,ESI是一个“宏观体检表”,而不是一个“精密检查仪”,适用范围包括学科趋势判断、高校科研结构分析、全球比较和趋势导航。

然而,在中国,ESI被赋予了“通过一切”的功能。学科是否一流,人才是否高端,学校是否有潜力...都被视为重要参考。因此,制作学术地图的“笔”成为了科研路线的“笔”GPS”;一套宏观体检指标成为“科学法杖”,设定资源和“帽子”。

ESI的误用之一是不同学科“一刀切”,但学科规模不对称却被平行使用。在22个ESI学科中,并不是所有学科都有可靠的统计意义。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发表了大量文件。前1%的论文往往有上千篇,引用结构稳定,具有统计意义;数学、空间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文件数量少,引用时间长,成果形式多样。前1%的学科每年只需要几十篇文章就可以发表阀值,统计意义化为乌有。评估结果波动很大,但被“一刀切”纳入考核,所以为准。

ESI的第二个误用是以引用为导向制造“学术行为异化”。引用次数是学术影响力的指标,但当它成为关键指标时,所有的行为都开始“引用”——投稿侧重于总结,因为总结更容易引用高;研究侧重于蹭热点,因为热点更容易成为“爆款”;作者专注于跨国合作,因为国际合作更能“拉引用”;校际侧重于引入“挂名高被引作者”,通过兼职/联名“提升数据”。最后,论文成为“工具产品”,科研伦理被边缘化。

误用之三是“一表走天下”,压缩学术多样性空间。一些部门和大学将“学科进入ESI前1%”作为重点建设评价红线,使得冷门基础学科难以生存;一些大学根据ESI的表现分配资金,鼓励资源集中在“可刷分”的行业;一些大学的职称认定要求“必须有ESI论文”,这使得文科教师不得不跨界“赶热点”发展科学与工程。因此,科研文化从“问题导向”变成了“指标导向”,从“学科逻辑”变成了“排名逻辑”,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回答社会主要求重大。

近日,高校开始以追求ESI“万分之一”为象征,实现“世界顶级”。但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这个问题:当一个学科的万分之一只有两三个单位时,这样的“顶级”有什么统计意义?数学、空间科学等学科的ESI数据波动很大,随机性很强,以此类排名为核心指标已经违反常识。ESI不适合微观鼓励设计,作为“大样本统计工具”。它就像体重指数。(BMI)同样,看到的是结构趋势,而不是身体机能。假如用BMI指标来决定谁能进入国家队,那么也许你会错过姚明和马拉多纳。

ESI并非无用或不能使用,而是不能乱用。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分类。ESI可以作为战略规划和国际比较的基础(如工程、医学、材料和)。对于体积小、引用时间长的科目(如数学、人文等)。),应建立代表制度。 ESI数据不适合专家评价体系。

第二,要用“学科逻辑”代替“指标逻辑”,激励问题导向、长期主义和基础研究,将“研究原创性、贡献率、理论影响力、社会价值”等维度纳入评价,摆脱“引用即价值”的短视逻辑。

第三,要建立“高引用成果”的合理使用机制,用高引用论文评价学术传播力,而不是学术价值,将高引用纳入“代表性成果”参考,而不是“是否进入榜单”的决策一票,杜绝“落款套利”、“兼职刷榜”等低质量的“国际化”操作。

总之,科学研究不能成为“排名经济学”的附属品。一所真正负责任的大学不应该问“ESI排名有没有上升”,而应该问“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新理论,培养了什么真正的学术人才”。让ESI回归位置,让评价多样化,让科研回归初衷。不要让“数据驱动的幻觉”掩盖“学术创造的荣耀”。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