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青素调控叶际微生物群落关键机制获揭示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学院教授葛良法团队通过调节活性氧,揭示了花青素内部乳酸菌丰度的机制,以促进藜藜苜蓿叶。相关成果在《植物杂志》上在网上发表(the Plant Journal)。
科学家分离出最苦物质
德国科学家团队将三种新的苦味化合物从一种深褐色的网状褶皱细菌中分离出来,其中寡孢菌素D显示出惊人的苦味强度,或者已经成为目前已知的最累的物质。这一成就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农业和食品化学杂志上。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所实现淀粉低碳微生物制造
作为主要碳水化合物,中国新闻网天津4月9日电(记者王君妍)淀粉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原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原料。记者9日从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获悉,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人工淀粉研发团队取得突破,开发了以乙酸为原料的低碳酵母细胞淀粉合成路线,完成了淀粉低碳微生物的高效生成。
科学家研发智能监测贴片,破解皮肤移植术后监测难题
科学家研发智能监测贴片,破解皮肤移植术后监测难题
发现20余个新种!摸清高黎贡山大型真菌家底
4月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团队对高黎贡山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类型的大型真菌进行了近两年的系统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共采集标本9400多份,鉴定大型真菌121科380属1500多种,新种约50种,并正式发布了21个新种、1个中国新记录种和1个云南省新记录种。相关成果发表在《真菌学》等期刊上。
AI新工具能评估多发性硬化症疗效
《科技日报》北京4月8日电(记者刘霞)7日发表的《自然·通讯》杂志发表论文称,伦敦大学学院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人工智能(AI)MindGlide可以帮助解释和评估多发性硬化症(MS)病人的治疗效果。
新型光解水催化材料产氢效率提升15倍
光解水制氢迎来新突破。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我国科研人员利用稀土元素钪对光催化分解水的催化材料进行改造,成功制备出新型光解水催化材料——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在模拟太阳光下,其产氢效率比已报道的二氧化钛高出15倍,创造了该材料体系的新纪录。如果将该材料制作成100平方米的光催化板,一天光照时间产生的氢气,可以驱动一辆氢能汽车行驶68公里。相关研究成果8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
暗能量可能具有动力学属性
4月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在暗能量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由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公博领衔的国际科研团队基于“暗能量光谱巡天(DESI)”项目的相关数据,证实暗能量并不是一成不变,而很可能存在动力学属性。
细胞能量代谢研究有了新工具
光明日报北京4月8日电(记者晋浩天)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和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完成了对线粒体内膜环境的高分辨率和高亮度动态观察。这一突破性成果为细胞能量代谢研究和衰老相关疾病的早期发现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国际学术期刊《先进科学》近日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考生虚构高分考研成绩,还带着家人“闹”?西安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声明!
近日,西安财经大学各学院陆续公布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一志愿拟录取名单,公示期7日。4月6日,南都记者注意到,在此期间,该校研究生院发布了一则“个别考生谎报成绩扰乱招生工作”的声明,称考生虚构高分考研成绩携家人向学校提出异议,制造是非,实际情况却是考生未达到国家线,极大干扰了学校正常的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