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能量代谢研究有了新工具
光明日报北京4月8日电(记者晋浩天)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和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完成了对线粒体内膜环境的高分辨率和高亮度动态观察。这一突破性成果为细胞能量代谢研究和衰老相关疾病的早期发现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国际学术期刊《先进科学》近日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考生虚构高分考研成绩,还带着家人“闹”?西安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声明!
近日,西安财经大学各学院陆续公布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一志愿拟录取名单,公示期7日。4月6日,南都记者注意到,在此期间,该校研究生院发布了一则“个别考生谎报成绩扰乱招生工作”的声明,称考生虚构高分考研成绩携家人向学校提出异议,制造是非,实际情况却是考生未达到国家线,极大干扰了学校正常的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秩序。
2025国自然,公布初审结果时间
注意,4月29日前会公布初审结果。 目前,申请人系统里的状态已经变成了已审核。“已审核”代表啥?
大理洱源非遗进上海交大活动成功举办
4月5日至6日,由大理州文化旅游局、中共洱源县委、洱源县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大理洱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交通大学”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圆满结束。活动的主题是“一起去山海,遇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
跨等位基因频率谱的心力衰竭的常见变异和罕见变异遗传结构
由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Scottt组成的跨等位基因频谱心力衰竭的常见变异和罕见变异遗传结构 M. 经过不懈的努力,Damrauer研究小组取得了这一成果。这项最新研究成果于2025年4月7日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实干见物”:太空种稻养鱼,筑梦星际生存
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几乎每艘宇宙飞船都将配备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空间生命科学仪器团队的实验部件或试验模块,从天舟系列货运宇宙飞船到神舟系列载人宇宙飞船。
新工艺可控制活性污泥脱水过程中的凝胶污染
最近,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张维民队在污泥处理膜污染控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提出了紫外线/电氧化的新原点。(UV/E-Cl)在活性污泥脱水过程中,协助正渗透工艺可以有效地控制凝胶状膜污染。《自然-通信》发布了相关成果。
新方法可以精准解析分子筛铝对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侯广进和研究员陈魁智团队在分子筛铝对分子筛铝过程的识别、量化和影响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他们提出了一种基于二价金属的阳离子(M2))结合定量1H NMR、1H-1H同核测距技术的新方法完成了分子筛中成对铝原子(铝对)和单位点铝含量的精确定量分析,以及不同铝-铝距离或不同孔径的铝对的亚类识别和定量区分。相关结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协会志》中,并被选为内封面文章。
我国科学家首次证实外周神经系统存在小胶质细胞
北京时间4月7日23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全国重点生物学实验室李汉杰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了最新研究,首次证实了人体外周神经系统中存在小胶质细胞。这一成果为探索外周神经系统发育及其疾病(如慢性疼痛、嗜神经病毒感染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潜在目标。深圳先进研究院是第一个研究单位。
我国发现植物新种“南岭报春苣苔”
清远4月8日,中新网 (程景伟李远球)广东省石门台国家自然保护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近日在《植物钥匙》全球植物分类期刊上合作(PhytoKeys)苦苣苔科植物新种——南岭报春苣苔,为南岭山地植物多样性宝库增添稀有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