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一个985,怎么总被人当成野鸡大学
研发家
|
2024-04-22
0
高考报志愿,我们总是害怕不小心踩坑,把野鸡学校当成了重点大学报。但其实等你上大学了就会发现,真正心酸的,是好学校总被人当做野鸡大学。
这种情况在国外的高校中更是常见。很多留学生好不容易换来个海外文凭,在国内市场找工作时却被多次质问读的是不是野鸡学校。
这些国外学校也不差,怎么就被大多数中国人当成了野鸡大学?
说回国内,一个985的大学生, 出门在外自报家门,遇到的最憋屈的事情是什么?别人饱含善意地鼓励你:再努力一把,争取能够“专升本”。
这看起来像个笑话,但是很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生, 可能都跟人讲过这样的笑话。
同样憋屈的还有西北大学,明明是老牌名校,媒体却只有在吹捧“知名校友”马蓉的时候,才写上了“重点大学校花”。
而且,因为跟美国名校“西北大学”重名,北上广的海归HR很可能问你是在埃文斯顿还是在芝加哥,而如果你说在陕西西安碑林区,很有可能被David老师当成野鸡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的同学得反复解释,他们上的是985,不是三年高职高专。
暨南大学的同学得让人相信,他们就读于“211工程”学校,有能力给高中生补习英语。
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还要展示学校的照片和地图,证明这不是冒用“中央”名义的假大学。
好不容易才考上了好大学,却被人劝说再考个本科,这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可能有几十个大学的学生都会出来跟你说,谢邀。
毕竟,大多数人对大学的认识,只能覆盖到清华北大或者南开、厦大、武大、南大这个级别,其它学校到底好不好,很多人只能靠名字猜。这么一猜,就很容易出现“一本变专科”的冤假错案。
比如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的华北电力大学,因为名称带着“电力”,照样会有人问,有专科专业吗?
而名称相似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哪怕有刘慈欣这样的知名校友,还有可能被当做大专学院。甚至外号“华北停水停电大学”,都比本名更有名气。
要知道,中国大学超过70%的学校都是以三项式(地名+学科名+性质类别)命名。仅仅是“XX工业大学”这一模式,全国就有16个[1]。想在这么相似的名称里找出名校,可不容易。
比如让你判断一下,河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哪个才是211重点大学?其实它们都是。
但你要是把它们放到天津工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里,再让你辨认一遍哪个更厉害,你可能就要懵了。
位于天津的河北工业大学,常常因为“河北没有好大学”而被误以为只是二本,而位于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总会让人直觉是个甘肃二本学校。听起来派头更大的安徽工业大学,地址却在马鞍山。
西安工业大学的走廊,虽然都在西安,都叫“工业大学”,但西工大和西安工大是两所完全不同的大学
同样是理工学校,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全世界都很出名,而河南的“南阳理工”2004年才升为本科。每个地级市都可以有综合或者理工大学,光靠名字根本就看不出来学校间的差别。
还有一些大学,你可能从来没听说过,看名字也觉得是个三本或者野鸡大学,但你一查,就会发现自己错了。
比如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听起来就像是个不入流的民办学院,但你要真查一下会发现,人家是直属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正规大学,不仅分数要求高,而且还要通过政审,是专门为党政机关培养人才的高校[3]。
类似的还有外交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海关学院、上海电力学院、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等,说知名度当然比不上985、211的学校,很多人听都没听过,但说学校实力,也还真是有实力。
这些学校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由中央部门(或单位)直属,名字虽然还是叫着“学院”,但是却是由相关部门直接管理,不仅能获得更多的经费,而且承担了更多的科研任务[4][5]。
还有一类学校也比较惨,就是中外合办高校,或者外国学校的中国分校,它们几乎都会被想当然地认为是民办三本起洋名。比如西交利物浦、宁波诺丁汉、上海纽约、昆山杜克、温州肯恩,哪怕他们的分数线都在一本以上。
另一个被奉为铁律的说法是,“名字越长学校越烂”。所以明明是一本大学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往往被人当成骗子中的战斗机。但其实它的就业质量还相当不错。
好端端的一本大学,却被当作野鸡学校,这可不能怪老百姓没见识。
50年代,中国到处都是以“铁道”、“钢铁”、“广播”、“矿业”、“纺织”、“冶金”等命名的学校[6],这些如今看起来像专科的学校,在当时备受青睐。
比如铁道学院,上世纪有10所之多,而它们在80年代前后纷纷改名或者合并。北京铁道学院更名为现北京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迁到四川后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大连铁道学院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
改到最后,只剩下了石家庄铁道学院这棵独苗。而它在后来的改名中,仅仅是将“学院”改成了“大学”。虽然看起来像职校,但实际上它是河北的省属重点大学,正经一本。
还有北京服装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印刷学院等。这些在很多省市都是一本录取的院校,从80年代起就是现在的校名,但听起来却让人误以为去了校企合办的社会大学。
而它们之所以名声远远配不上实力,要怪只能怪没跟上这股学校改名合并的大浪潮了。
80年代后,因为以学科命名的学校,因为校名太“冷”、太“窄”,逐渐被科技、理工、工业、工程等更热门、宽泛的校名取而代之。“学院”也逐渐改为“大学”。
1981年,中国有704所高校,只有12%的高校以“大学”为校名,而到了2010年,这一数量升到了44%,使用原校名的则只剩下148所。
比如,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这所学校由原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原上海金融学院于2016年合并组建而成。上海金融学院曾被誉为“未来金融家的摇篮”,组建后因为名字太长且用了“学院”,总被人误以为是专科
在其他学校的衬托下,坚持不换名字,尤其是既保留了学科名,又保留了“学院”称谓的学校,就只能继续被人当成是民办三本了[7]。
但不是说改了名就不会被当做野鸡大学了,有的学校改了名反而更像末流大学。
比如稳坐纺织行业第一把交椅的中国纺织大学,在1999年改名为东华大学。虽然去掉了“纺织”的帽子,但跟它并列的西华、北华、南华却是三所二本大学,以至于很多人都想不到,东华大学其实是“211工程”大学,更想不到的是,它还在上海。
还有中北大学,前称是华北工学院,曾是国防工业八所本科院校之一。2004年申请更名为“中北大学”。
虽然这个名字看起来像是跟2000年成立的“中南大学”遥相呼应,但中南大学的前身之一中南工业大学,早在1996年就进入了国家“211工程”行列,“中北”却完全是一个新词,改名之后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这所大学的存在[9]。
再比如挂着“江南第一学府”牌匾的江南大学,很多人都没听过,听说的都是它的前身“无锡轻工业学院”;还有“华东水利学院”,改成了不明所以的“河海大学”;“南京工学院”改成了让人误以为在福建的“东南大学”
经常被人误以为是独立学院的长安大学,改名前是非常有名的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录取分数线都在重点线上70分左右,合并其它院校改名之后10年后的录取分数都没有恢复改名前的水准[7]。
其实大家的判断方法很简单:如果一所大学,我从来都没听过,那它肯定就是个一般的大学。以至于一本学校改了个三本名字,在别人眼中也就成了三本大学。
比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虽然外省人会以为这是一个电子技术职校,但陕西省内这所学校的知名度却非常高。甚至省外更不出名的西安科技大学,在省内也是重点高校。
因为相比于全国上千所学校,人们通常更了解省内的学校。如果出了省,设在小城市的大学通常在社会声誉和知名度上也评价较低。尤其是西部的地方高校,由于大众并不了解,更谈不上信任和赞赏[12]。城市和区域成了判断学校更直接的因素。
比如太原理工和上海理工,在招生分数线上相差不多,但对于一个没有特地了解过高校情况的人来说,他很有可能觉得上海理工大学更好。但实际上,太原理工是211工程的院校,而上海理工不是。在重点学科数量和博士、院士数量上,太原理工都更高。
地处偏远省市的理工类大学很容易被忽视。提起云南,很多人能想起来的只有云南大学,但根据艾瑞深中国大学排行榜,昆明理工大学已经跻身全国百强,位于非双一流大学的第一位,比深圳大学还要靠前一位。而东莞理工学院,顶着“东莞”和“学院”两个帽子,让人都忘了它也是一本大学。
怎样看知名度,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看媒体的曝光率。被媒体报道得越多,越有可能被大众熟知。
而你的学校是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还是在太原这样的中西部省会城市,待遇完全不一样。
我们用Google搜索“太原理工”,选择“近一年”的新闻,出现了1530条结果,而同样的设置搜索“上海理工”,会出现4.73万条结果。甚至分数线比太原理工低二十多分的长沙理工大学,搜索结果都有5780条。
如果你去的大学连省会城市都不是,而是以地级城市命名,知名度就更低了。
比如,提到河北最好的大学,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河北大学”,但实际上比“河北大学”分数线更高的是“燕山大学”。而燕山大学,在秦皇岛。
如果你能考上燕山大学,差不多的分数你还可以去湘潭大学、广州大学、宁波大学、延边大学、广西大学、湖北大学,多考两分汕头大学也能上。
这些学校看起来分数差不多,学校水平也差不多,但是在别人眼中可差多了。
如果你去了燕山大学或者湘潭大学,省内还挺有名气,但到了省外求职,别人很有可能对这个地方一无所知,在他们看来燕山可能就跟鞍山、铁岭差不多。即便是“211工程”的延边大学,也可能会被当做三本。但广西大学、湖北大学,听起来至少都是省级重点。
而汕头大学,人人都知道是李嘉诚资助的学校,连毕业歌改编自《光辉岁月》都知道。广州大学也因为冠了省会城市,更可能被当做重点大学。
实际曝光率也是如此,Google搜索“汕头大学”,过去一年的新闻有109万条,“广州大学”有134万条。而“燕山大学”只有1840条,湘潭大学也只有6020条。
要说被误解最深的学校,这些努力在小城市里放光芒的大学肯定能算上。
对中国大学来说,可能真的是“越老实越吃亏”。明明水平不错学风也严谨,但没跟着改名,没合并升级,就会被人当做三流学校。也难怪早就有“考研基地”之称的曲阜师范,这几年非要改名叫“孔子大学”。
参考文献:
[1]孙力平, & 宋予佳. (2003). 中国大学校名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6, 62-67.
[2]高强. (2015). 警惕野鸡大学: 第四批虚假大学名单发布. 中国防伪报道, (7), 50-53.
[3]部属高校不愿划归地方 求3部级单位收留均遭拒
[4]湛俊三, & 张传萍. (2007). 地方高校办学经费短缺问题的分析与战略思考. 湖北社會科學, 2007(4), 160-162.
[5]尚钢.高校分类与地方高校定位[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02):54-56.
[6]汪明霞. (2005). 改名为哪般?——我国大学校名的比较研究.
[7]张学见. (2013). 1981—2010 年我国高等院校校名变动探析 .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