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与引用策略:一篇高质量C刊论文分析
研发家 | 2023-12-04 0

之前,我们讲到文献的位置、文献的类型、文献在不同的位置所起到的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结合一篇范文《生活时间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现场实验研究》,分别来看一下它在哪个地方出现了文献。

 

一、前言

前言的第一段有两句话,这两句话很长,但都属于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里面,没有交代文献来源,但里面有一个文献,“世界银行2012年的数据测算,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1/6和日本的1/4、韩国的1/3”。这个文献没有用直接引用的形式,但是作者交代了“这个数据是来自于世界银行”,所以它是一个文献。这就是我们讲的,在研究背景环节也会出现文献。这是前言的第一个要素,也就是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完了之后,得出一个局部的小结性的结论,是什么呢?就是“深入研究中国工人绩效的新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至此,研究背景就写完了。

以上图为例,我们看到:作者先交代本文考察什么,然后开始梳理文献——此前对工作绩效的研究通常是怎么样的。例如,某某研究了什么。然后,又一个文献——“从博弈”的角度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出现了两个文献,认为“多任务的工作场所会对绩效产生负作用”。

之前我说过,“文献综述不是综述研究,文献综述更不是文献梳理”。大家平时做文献综述的时候,这段话容易写成什么呢?容易写成“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目前关于工作绩效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研究工作绩效的计算;第二类,研究工作绩效的影响因素;第三类,研究工作绩效的某某某”,每一类再举上几个例子。这是大家做文献工作时的习惯性做法。这种做法叫“文献梳理”,它连文献综述都不是,更不是综述研究。

那么,文献综述是什么呢?

文献综述应当这样来做。比方说,“此前对工作绩效的研究通常是关注什么?例如什么”,举一个例子。然后,你看看第二个还是一个引用,但是为了与上面那个引用从形式、规范上不重复,作者就改变了交代文献的方式,他没再说“张三说,付出努力是什么”,改成了“从博弈的角度看”,这就是为了跟上面不重复。这个作者的写作素养比较好,他的文献工作处理得就比较到位,所以得出后面的“因此,多任务的工作场所会对绩效产生副作用”这一结论。大家可以看到,他在梳理文献的时候,就用了两个文献,前面是一个文献的总结,后面紧接着是观点,采取的其实是一种“夹叙夹议”的方式。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文献综述。

然后,他继续往下做,“基于以上传统研究”。这一段话,就跟前一段话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它递进了什么呢?“基于以上传统研究,对个体工作绩效的研究,有什么样的端倪”,他是在说什么问题呢?说研究趋势。研究趋势是文献综述的一个递进,是在你文献综述工作基础之上又往前做递进。这个作者他就做得比较好。他前面就一句话,然后两个文献作为证据,来支撑他此前的影响,来支撑他这一句话。紧接着,他又往前递进一个意思,“基于以上研究,又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端倪”,这就是往前递进了,就把已有研究推到了很前沿的一个状况了,这就是研究趋势。

那么,为什么说出现了这样一个端倪,这个端倪是一个什么情况呢?是将工作与家庭结合起来这样的一个端倪。它具体是个什么情况?他举了两种情况,一是开始关注个体禀赋,主要是什么的绩效。比如,这个人他做了一个什么研究,与之相关的大量研究也证实这样一个研究。你看,这个作者真的是写作素养蛮高的。他举了“Heckman and Kautz分析了‘性格技能’对个人质量和工作竞争力的显著影响”的例子,用了两个文献。

为了让两个文献从形式上不重复,他又说“与之相关的大量研究,也证实性格……”。这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形式美,让别人看起来很舒服。要不然的话,你就会很容易给别人留下一种你在罗列文献的感觉。怎么才能不罗列文献呢?这位作者的写法就是一种处理方式。文中还有一个趋势,工作和生活的融合也是一个趋势。那么,他又交代了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从大的方面来看的话,他其实就是在做一个文献综述的工作,只不过人家做文献综述的工作比我们平时做得更加到位、更加漂亮。

从细节来看,他每举一个观点,他的观点可能30个字都不到。但是,为了支撑他这个观点,他需要交代一到两个、大概50个字的证据,就是之前我们讲的行文过程中的论据。比如说,“二是工作和生活的融合也成为研究热点”,他为了支撑这句话,用了接近两行多、接近50个字来支撑他的一小句话。

这就是你每交代一个小观点,都要提供非常充分的证据,至少要让读者阅读的时候,有这样的一种感觉。而不能出现,你前面写了一大段,都是你自己在说,然后后面来了一个小引用,一共还不到一行。不能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反过来,应该是你自己说的话只有一小句,然后全都是引用。这就是我讲的“多引用,少说话”。这个作者处理得比较好的,这是他的前言环节所做的文献梳理的工作。

结合上图,我们再看前言的文献批评环节。前言的文献批评环节是前言里写作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我们来看他是怎么处理的。

他说,“本文的研究受到上述研究的启发的,但却更加关注生活对个体的影响,考察家庭生活对工作领域的溢出效应”。他说他受到前面研究的启发,想做这样的一个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比我们在培训课程中经常讲的“倒推”的方式(就是根据你确定好的研究内容,去说“目前的研究没有做什么、因此本文要做什么”),要更加柔和一些,要更加容易让人接受一些。

但是,他用的还不是一个直接的文献批评,所以他采取了我们在培训课上讲的第二种策略,就是增加关键解释。我们之前讲的第一种策略是直接做一个引用性的批评,就是直接批评,第二种策略就是在没有办法做直接批评的情况下,你自己直接来说,但是不要“倒推”。你看,他就是自己直接来说的,就是说“我”来做什么。但是,他有一个“过渡”,就是“受到前述、前面研究的启发”。

但是他也知道,虽然做了“过渡”,但文献批评仍然是有一点问题的,所以他紧接着赶紧加一个关键解释,“这种思路得益于家庭经济学的视角”,那么,“从家庭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我们应该做一个这样的研究”。这就更加得顺理成章一些,就跟他前面的文献综述结合得比较自然一些。从读者、从审稿人、从编辑的角度来看,就不容易在这个环节质疑他的研究的必要性,这是他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

 

二、正文

我们再来看,在他的行文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文献了。我们来看一下。他做的是定量研究,我们直接来看它的结果讨论部分。

第一个就是他的实证的结果,他的结果经过了讨论,休闲为什么抑制了绩效?这是其中的一个。他引用说,“社会学的互补理论认为这种现象可以称为‘闲而优效应’”。这里又有个引用:“但是,为什么本文中,休闲和绩效的关系为负呢?”这个地方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而且做得比较好的创新性比较。你看,他说,以前的研究,人家的研究“互补理论认为什么”,也有人把它叫做“闲而优”效应,但是,“本文发现休闲和绩效的关系为负”。你看,人家处理得非常巧妙,这一下子就转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上来了。而且,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自己的研究发现跟以前别人的研究发现是不一样的,写得非常巧妙,但是又不过度地自夸。

我们给大家讲过,创新性比较是说自己的研究发现很好,但是你不能自夸。你看这个作者处理得真是非常好,他用了一个问句替换了。我们很容易写什么?我们很容易写成“以前的研究是这样地研究的,本文的研究创新之处在于发现了休闲和绩效的关系为负”,我们很容易这样去写。但是,这个作者他就很巧妙地说,“但是,为什么本文研究发现休闲和绩效的关系为负呢?”然后,说完了,我们马上就看到他的论文有一个与以往研究不同的发现。

但是他又不对他这个结果展开说,因为再展开说的话,那无非就是说,“我”这个研究发现跟以前的研究发现是不一样的,“我”这个研究发现是创新的。所以,他就把这些全都省略掉,然后抓紧解释他的研究结果。在解释研究结果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他紧接着又是在做引用。这叫通过引用的方式赋予自己研究发现以新的意义。他其实是在用引用来支撑自己的研究发现,来解释为什么你的研究发现跟以前人家的研究发现不一样的。然后,“由此导致了什么;那么,本文认为”下面再去解释。在解释过程中,也不要忘了用引用,因为你一不引用,就容易犯“你说得多、引用得少”这个毛病。你看他是处理得比较好的,这是在作为观点的论据。实际上,他的结果讨论部分,如果是一个定性研究的话,就已经进入到论文的结尾部分了。

 

三、结语

我们再看,本文的研究发现是什么。“从既有文献来看,以前的研究如何”;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他“发现了……”“为此,本文需要检验……”。而检验的工具、检验的什么,都频繁地做引用,就是你所用到的那个东西频繁地做引用。你看,他为了交代他要检验的这个东西,使用了同一个文献的两次引用。这个地方他在交代什么?是交代他的研究工具、他的研究过程是科学的,所以他的研究结果没有问题,包括他所用到的工具。而且,有人跟他的研究结果是递进的。那么,在“测量了什么”后,他最后就得出结论了——“这是本文的重要发现之一”。

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让他的研究发现能站得住脚,这位作者真是在一点一点地做这种推进的工作。这也是我们很多人不注意的,得出了一个研究发现就高兴得不得了了,其实你的研究发现是最容易引起人质疑的地方,所以,你要下很大的功夫去解释你的研究发现。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