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0日从南开大学获悉,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汪磊教授和孙红文教授研究小组领导的国际合作研究首次验证了微塑料通过叶子进入食物链的新方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上。
据报道,植物吸收是许多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有效途径。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微塑料,但它们的向上运输效率较低,对地面可食用部分的影响有限。大气中的微塑料被植物叶片直接吸收等广泛存在,这将导致更直接的生态污染风险。
针对植物叶片在大气环境中微塑料的潜在吸收行为,南开大学新污染物研究团队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实验室模拟研究。
植物模拟暴露试验由南开新污染物研究小组进行。
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面对这些比头发细100倍的颗粒,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系列“高科技侦探”:利用质谱技术像“化学指纹识别”一样准确识别塑料成分;利用高光谱成像对叶片进行“CT扫描”,定位塑料分布;塑料颗粒通过原子力显微镜以纳米分辨率“看到”。
南开新污染物研究团队开发质谱分析方法。
在典型污染地区的叶子中,研究小组发现每克叶子含有高达10000克的塑料成分,相当于每片叶子“吃”了许多微塑料颗粒。更令人担忧的是,室外种植的叶菜类蔬菜也表现出类似的污染特征。
通过荧光标记试验,研究人员首次捕捉到微塑料通过叶孔“偷渡”的全过程:这些直径仅为微米的颗粒不仅可以通过植物的“皮肤”,还可以沿着维管束的“高速公路”运输,最后在毛状体和其他位置“露营”。
这项研究给微塑料污染的预防和控制敲响了警钟。传统观点认为,土壤是微塑料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事实上,空气沉降也是危险的。此外,生长期长、叶片面积大的蔬菜更容易聚集微塑料。
汪磊说:“这就像一条隐藏的隧道,发现污染物进入食物链。”。这一成果不仅提高了对微塑料循环的认识,而且为全球塑料污染控制提供了关键的科学论证。目前,研究团队正在根据上述发现开发新的防控技术,以保护“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