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由于病毒基因传递方法的限制,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基因工程进展受到限制。如今,日本科学家采用了非病毒基因传递系统,成功地将人工插入与人类关系密切的食蟹猴中。这一结果被称为基因工程领域的里程碑,最新一期《自然通信》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研究。
小动物模型,如老鼠,在模拟人类疾病的复杂性方面有局限性,尤其是在传染病和神经精神疾病领域。因此,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已经成为生物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模型。然而,这些动物的基因改造一直面临着挑战。例如,传统的基于病毒的方法需要特殊的设施,可以携带的基因大小有限,植入前无法准确选择基因编辑的胚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京都大学的科学家们使用非病毒piggyBac转座子系统来运输转基因,而不是传统的病毒载体。转座子是一种DNA序列,可以改变基因组中的位置,是基因转移的重要工具,因为它可以稳定地将遗传信息整合到宿主的DNA中。piggyBac转座子系统比病毒方法更具灵活性,可以携带更大的转基因,并允许在早期胚胎阶段确定基因修饰是否成功,从而提高转基因动物的生产所需特性。
利用这种方法,团队成功培育了转基因猕猴,这意味着基因工程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些猕猴中,莹光报告基因被广泛表达,其中红色荧光蛋白位于细胞膜中,绿色荧光蛋白位于细胞核中。这种表达方式得到了验证,包括生殖细胞在内的所有检测组织都表明转基因已经稳定地整合到基因组中。这表明,新系统在培育转基因灵长类动物方面的巨大潜力对于研究传统啮齿动物模型无法实现的人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结果表明,人们将人工基因以一种实用有效的方式引入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有望为理解复杂的人类疾病带来新的视角。展望未来,科学家还可以扩大这一系统的应用范围,如更多的重基因表达和更精确的基因控制,为医学界建立高度复杂的基因模型。这项研究不仅意味着基因工程技术的重大进步,而且为生物医学研究和治疗战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概率。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