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教授徐磊团队与哈佛大学合作,开发了解决多种药物溶解度低的问题的独特药物制剂方法。相关成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期刊上发表(PNAS)。
低溶解度会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和治疗效果,影响其临床疗效。许多候选药物很容易溶解和吸附在人体脂肪中的细胞膜中,但在水中的溶解性能较差,很难通过临床试验和商业化。因此,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增加溶解度对于开发新药和改善现有药物的疗效非常重要。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徐磊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发了创新的药物制剂技术,通过特殊设计的二氧化硅表面,提高了其对药物和水分子的亲和力。二氧化硅表面可以有效地吸附干燥环境中的药物分子;当接触到水时,二氧化硅表面会与水分子结合,用二氧化硅表面代替药物分子,显著增加药物溶解度。该技术适用于各种药物,稳定性高,便于药物长期储存,易于大规模生产,成本低廉,因此有望成为下一代药物制剂和交付的平台技术。
“我们的制剂方法是由二氧化硅等低成本和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可用于各种药物,效果显著。生产过程依靠温度、压力调节等常用技术,操作简单,能够大规模生产,更符合成本效益。”共同通信的作者徐磊表示,这种新药制剂方法显著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率。(Bioavailability),给病人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有望给药剂行业带来重大变化。
据报道,徐磊团队已成功将这种新方法应用于包括非诺贝特、雷帕霉素、双氯芬酸、辛伐他汀、奥沙普嗪、瑞格列奈、氟比洛芬、紫杉醇、多西他赛和布洛芬在内的各种不溶性药物,反映该技术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医疗领域,如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学。其技术发明获得2024年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