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浩和白文明研究小组培育的中国科学院1号黄花苜蓿和中国科学院1号杂花苜蓿经内蒙古自治区草品种审批委员会批准。
苜蓿作为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牧草,具有产量高、蛋白质含量高、适应性强的特点。我国苜蓿主要种植在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土地贫瘠,限制了苜蓿的产量和质量。与生产中广泛种植的苜蓿相比,黄花苜蓿和杂花苜蓿具有优异的耐寒性、耐旱性和耐贫瘠性,是修复严寒干旱地区苜蓿人工草原的重要草种。
研究人员利用世界各地广泛收集的苜蓿种质资源,培育出耐寒高产的中科1号黄花苜蓿和高产兼顾耐寒的中科1号杂花苜蓿,通过人群杂交、基因聚集、多代选择。两个品种适用于苜蓿人工草原的建设和北方寒冷干旱地区的天然草原的补充播放。
近年来,研究人员先后培育了浑善达克羊草、中科1号紫花苜蓿、中科2号紫花苜蓿、中科1号紫花苜蓿,现已获得6个牧草品种的批准。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