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见过最接近人类运动的机器人。”“它翻过来调整了两个小步骤。太可爱了!”2月23日,深圳中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擎”)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成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形机器人前空翻的特技,引起了网友的好评。
“我们深入研究机器人运动学,结合智能控制算法和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以及动态平衡和瞬间加速的精确计算,使机器人在空翻过程中保持稳定,并在着陆时完美支撑重心,从而完成这一高难度动作。”众擎联合创始人兼营销负责人姚淇元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如今,深圳机器人“天团”已经崭露头角,7家企业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前100名,占中国大陆上市公司的近四分之一。与此同时,深圳汇聚了众多整机企业,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链衍生“当日到达”
2月24日,一位特殊的“记者”——搭载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赞父”,在深圳CPPCC第七届五次会议现场亮相,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是我第一次报道采访。请多多关注!”“夸父”由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身高约1.6米,体重约45公斤。
“当我们在2018年制造第一台大型人形机器人时,成本报价接近300万元,国产化率不到10%。所有核心部件都依赖进口。”公司董事长冷晓邈说:“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发展,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90%。”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主任林毅表示:“深圳兼具机电一体化和数字智能技术两大优势,已逐步构建从底层技术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生态,涵盖芯片、大模型、运动控制、核心零部件、本体和下游应用。
“深圳在机器人硬件供应链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可以在早上下单,在下午交付一些硬件,这大大提高了机器人公司硬件产品的迭代速度。”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张力表示,这样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是初创企业所需要的。
“当天到达”的产业生态系统源于完整的产业链。林毅认为:“这不仅提高了产品迭代创新的速度,也为创业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市场机会,使深圳成为创新创业的首选。”
应用场景催生新业态
前不久,在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两个小巧的人形机器人穿着警用装备,跟随警察在街上巡逻,让深圳市民充满了“科技+安全感”。
姚淇元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下一步,不仅需要不断打磨供应链,还需要算法模型在软件端的不断进步,从而实现功能升级和应用场景拓展。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工业人形机器人已在极氪智能工厂和比亚迪生产一线“工作”,成为“质量检验员”或“实习搬运工”。
“创新应用场景是开拓技术创新和商业应用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深圳充分发挥工业规模大、市场紧密等优势,为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实验、产品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场景。”林毅说。
现在,在深圳,机器人“上天、入地、下海”无处不在,进厂“打螺丝”、家庭清洁,咖啡调酒,船舶除锈,公园除草,自动检查。即使深圳一年四季都没有下雪,世界上唯一的庭院扫雪机器人仍然已经开发出来。
记者了解到,深圳将设立100亿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投资一批高成长型企业,以人工智能软件、硬件、智能为重点,用100亿元解决融资问题。
“接下来,深圳将积极推进全球应用场景的全时开放,帮助企业连接各种应用场景资源。”深圳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表示,深圳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推进产品试点应用,并在教育、家庭、医疗保健等服务行业、工业制造、安全检查、应急救援等领域开展试点工作。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