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得住冷板凳的科研人才更有成就?!Nature子刊发现:早年经常失败的科学家更容易出重大发现!
研发家
|
2025-02-19
0
曾经Nature子刊一篇文章:那些早期科研遭遇挫折的人,后期更可能做出重大成果,火遍全网。
关于科研早期遭遇挫折对后期科研成果的影响,马太效应和筛选机制一直处于争论中。
马太效应者认为早期的成功使个人得到认可,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积极的反馈能增加自信,这些成功使他们有动力取得更大成功。
筛选机制者认为早期的职业失败经历会筛选出那些不确定性高的研究人员,所以相反,只有那些坚守阵地的人才可能会获得更多未来成功,早期成功也有可能导致自满,早期失败可以吸取经验教训,为后期获取更大科研成果提供更多经验教训,失败也会激励个人更加努力。
但是不能否认,如果早期成功又不断努力,不自满,凭借已有的优势能够走的更快更远。
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为上述争论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通过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收到的科研申请进行分组分析,探讨不同成绩的研究者在接下来的发展状况:
研究员调取1990年到2005年15年间所有提交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ROI基金申请记录,把落在及格线上下的科学家进行分组,落在及格线以下未被选中的科学家分为一组,刚好在及格线以上幸运拿到基金的分为二组,经过为期10年的观察,发现一组热点论文高于二组6.1%,1-5年一组拿到基金支持远落后于二组,6-10年一组拿到基金支持远高于二组。即最初未能拿到资助的研究者们,后期撰写热点论文的比例反而高于早期成功者。尽管他们在早期的基金支持上处于劣势,但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却得到了更多的资助。
研究人员检验其他可能影响这一结果的因素,未找到相关证据,这一现象似乎暗示了看不见的因素在作用,例如毅力或者经验教训等。
毅力和经验教训可以在挫折失败的一轮轮筛选机制中逐步增强,经验教训也会更多。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What does not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那些不能杀死我的,终将使我强大。
我国古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人生想要更大的成就,身心做好遭遇挫折困难的准备很有必要。
那些科研工作者科研路上遇到的困难挫折,谁说不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练,心坚,志坚,才会让科研脚下的路更坚。
经历住困难挫折的磨练洗礼,才能够更加坚定从容的对待科学路上的困难。
我们一起盘点下那些早期遇到困难,后期有大成就的人。
2023年过世的美国固体物理学家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在他97岁时获诺贝尔化学奖,打破了诺贝尔最高龄保持者96岁的Arthur Ashkin的记录。

1940年John Goodenough考入耶鲁大学,家中条件颇好,但是由于家中关系紧张,父亲只给他35美元,当时耶鲁学费一年900美元,他靠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没给家里要过一分钱,为凑学分,选了两门化学课,后来数学教授认为他颇有天赋,让他转修数学,并以优异成绩从耶鲁数学系毕业。之后不久就去参加了二战。
二战结束后,John Goodenough于1946年入学芝加哥参与自然科学的研究生物理课程,此时还被试图劝退,“我不明白你们这些退伍军人,难道你不知道,凡事在物理学上有过重大成就的人,在你这个年纪就已经做出成绩了吗?你现在还想开始吗?”
1969年时年47岁的他应邀负责福特公司钠硫电池项目,也是他首次接触电池和电化学。
1970年美国遭受能源危机,John Goodenough感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希望找到替代能源为发展做出贡献,并因此进入能源研究领域。
1980年发现锂离子可充电电池的首选阴极材料钴酸锂。
1997年发现更加稳定安全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它是目前电动汽车,电动大巴,电动船舶,大规模储能,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所用电池的主流材料。
在化学领域深耕50年,才摘得诺贝尔奖,作为锂电池领域的突出贡献者,古迪纳夫每年都被列入“预测得奖名单”,但每年都失之交臂,他曾说,有些人就像乌龟,走得慢也找不着路,但它却能够一直不停的爬下去。
在一次外媒采访中他说:“我想解决汽车的问题,我想让汽车尾气从全世界的高速公路上消失。我希望我死之前能看到这一天,我今年96岁,还有时间。”
50年的努力最终令他获得诺贝尔奖,而他对于科学的执着也激励着无数后继者:伟大的科学家除了拥有科研情怀,除了遇到挫折不气馁,还有一颗家国人类情怀,想着为人类为国家为社会解决问题,不求功利的心让其在科学面前更加专注和痴迷。
国际上有位高龄诺贝尔奖摘主,而我们国内有位诺贝尔女性高领获奖者――屠呦呦。

屠呦呦在2015年斩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年已经85岁,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也是我国第一位诺贝尔奖女性获奖者。
1951年屠呦呦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学习,专业是生药学。
1956年屠呦呦完成半边莲和银柴胡在防治吸血虫病的生药学研究。
1969年39岁的屠呦呦才接受抗疟研究任务,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523”。
从接收项目后屠呦呦经常泡在图书馆,从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肘后备急方》内看到青蒿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由此得出高温有可能对青蒿抗疟有影响,所以她采取低温提取方法。
1971年第384次实验后分离获得第191号样品显示出对鼠虐原虫达到100%的抑制率,并能重复结果。
1974年在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刘铸晋等教授帮助下,获取青蒿素完整化学结构,1975年11月30日确定其分子式为C15H2205,不同于以往抗疟药含氮原子,只含碳,氢,氧,打破了“抗疟药必须含氮杂环”的断言。
1969年到1971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三年时间,是屠呦呦及其团队无数天泡在图书馆啃书,泡在实验室啃实验的结果,也是当时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所在。
当时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疟疾大流行,在枪林弹雨中倒下的士兵远没有因疟疾而失去战斗力的人多,美军方财大气粗筛选20多万种化合物,也没找到理想结果,可见疟疾危害性杀伤力多高。
攻克疟疾也是当时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523项目当时的严峻性可见一般。而屠呦呦带领团队用短短几年的时间攻克了疟疾,不但帮助我国,也帮助世界其他国家在解决疟疾问题上做出自己的努力。屠呦呦及其团队是在救命,不但救我们国家,也在救世界被疟疾祸害的民众。
屠呦呦确实应了那句一心做科研,不问前程,不求名利,直到诺贝尔奖获奖前,屠呦呦既无博士学位,也无院士头衔。有人会说博士需要自己考,院士即便成就突出但是不符合院士资格可能也无缘院士。但是国家从不会真正忘记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或许社会上真的有些人是夜明珠还在被破布包住,挡了光,但是国家和社会也在更加努力的去发掘这些光。
1984年屠呦呦被国家授予第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
1987年屠呦呦获得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的“阿尔伯特.爱国斯坦”世界科学奖。
1992年屠呦呦被中国中医研究院授予最高荣誉奖――金质奖章及终身研究员特殊奖励。
诺贝尔奖把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工作者从幕后推到幕前,而无数在幕后不为人知的科学工作者他们在科研领域里也是缕缕受挫,但是从不放弃,甚至人到中晚年才开始自己的科研之路,长久沉淀,终有成果。
除了屠呦呦,已逝世的中科院院士张俐娜院士,也是这样一位大器晚成的科学家:

张俐娜院士46岁才开始真正科学意义上的研究,有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关于可再生资源天然高分子新领域的研究,60岁才开启纤维素新溶剂和材料全新领域的研究。
2000年开始纤维素新溶剂和材料的研究,开创低温水溶剂“秘方”,有效解决了高分子纤维素的溶解难题,2011年获得安塞母.佩恩奖,这是国际纤维素与可再生资源材料领域的最高奖。
此秘方的发现,各式各样的新材料也相继被开发出来,并证明他们具有优良性和各种功能,可用于纺织,生物医学,光储能和水处理等多个领域。除了两位诺奖得主以及张俐娜院士,国内外长久沉淀才终有成就的科研人还有很多很多:
Erdal Arikan土耳其科学家,51岁时提出信道编码Polar Code,被华为作入5G标准码,信道码的提出也让Erdal Arikan斩获信息领域最高奖――香农奖。

美国科学院院士、统计学家和机器学习学家Leo Breiman对集成学习有三大贡献,bagging,随机森林,以及关于Boosting理论探讨,其中随机森林是他70岁才出的科学成果。

科学需要长期积淀,即便他们大器晚成,成就晚出,但是一路上他们并未放弃科研,放弃奔跑的方向。他们不问前程,只问科研,虽然有人会说科研不是也是为了钱,但是真正有大成就的人,真正置身科研的人,没有一个是冲着钱,冲着名,他们眼中有天下,心中有家国,才能在交给他们的任务面前只想着攻克,解决,才能在自己科研的路上看到社会家国,甚至在人类命运面前,看到问题,试图解决问题,才定下自己的科研方向,矢志不渝。
科学无国界,然而科学家有国籍,科学研究更是一项需要耗费无数钱财和物资的工作。随着这些年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海内外科研人无不感受到难坐冷板凳的困境。倒闭的高校、关闭院系不计其数。尽管每个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都可能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甚至为人类的发展迈出里程碑的一步,可如何开头获得资助,如何维持资助让研究得以顺利进行下去反而成了现在大量科研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所以致敬科学,致敬科研工作者,致敬那些在科研路上还默默无闻一无所成的人,致敬那些在科研路上遭遇困难挫折依然矢志不渝的人,致敬曾经或未来为科研献身的人,伟大溢于言表!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