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发文!使用AI生成材料,列为失信行为!
研发家 | 2024-10-29 0

近期,山东省科技厅发布《山东省科研诚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明确了科研诚信管理中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细化了科研失信行为分类,完善了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数据汇交流程。

《管理办法》附件围绕科研失信行为,对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咨询评审专家、第三方科学技术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受托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等责任主体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违反科学研究行为准则与规范的具体行为进行了规定,细化制定了82种失信行为。

 

其中明确规定:“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直接生成申报、评审、实施、验收、监督检查等材料”属于科研人员科研失信行为。

 

官方发文,规范AI使用!
 
随着AI在科研工作、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对其规范使用的迫切需求。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为负责任研究带来了新机遇,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同时也可能在研究数据处理、研究成果形成、署名与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引发新问题。因此,需要明确的规范来确保科研的严谨性和真实性。
 
今年1月,科技部监督司编制印发《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以下简称《指引》)。《指引》中提出,不得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直接生成申报材料,不得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列为成果共同完成人,不得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由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参考文献等,明确划出了具体边界。同时,强调科研人员应把科技伦理要求贯穿到研究活动的全过程。《指引》适用对象包括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及其科研人员,有关规范要求覆盖科技活动的主要环节和过程。
 
今年4月,湖北大学、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相继发布通知,称将在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审核过程中试行加入对文章使用生成式AI风险情况的检测。其中,湖北大学明确,如发现该论文检测结果为“AI代写高风险”,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修改。福州大学强调,检测结果将作为成绩评定和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的参考依据。
 
今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合办《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使用指南》发布。该指南由两校新闻传播学院的人工智能专家团队合作制作,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在我国高教领域规范使用首份官方指导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教授在媒体交流环节指出,学生在使用AI完成学业任务时,必须明确区分AI直接生成的内容和个人贡献的部分,并确保AI生成内容不超过全文的20%,以维护学术诚信,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
 
官方对于AI生成内容的态度表示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AI作为一个生产工具,虽然能极大地为一些文本写作提供方便,但其背后的学术诚信风险不容小觑。
 
一方面,过度依赖AI生成内容可能导致创作者失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AI生成的内容可能存在错误或不准确之处,若被当作学术资料使用,可能会误导后续的相关研究。此外,在评审材料时,若无法有效区分人工创作与AI生成内容,也会破坏公平竞争的环境,让真正付出努力的人认为不公平。
 
 
AI作者,冲击出版业
 
严格的规定背后是对AI技术合理应用的审慎思考以及对社会各领域健康发展的长远谋划。实际上,AI的成长速度可能远超一些人的预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AI作者已经开始冲击出版业。
 
今年5月,据《光明日报》报道,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峰团队采用“国内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提示词工程+人工后期润色”的方式完成第一部人工智能长篇小说《天命使徒》。整部小说超过110万字,这样的工作量一个勤奋的网络作家写作大约需要一年,而人工智能机写仅用了一个半月
 
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方卿教授在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表示,在AI时代,不仅人人可以出书,人人还可以写书、写论文。
 
他在采访中说:“当时AI刚出来的时候,许多大型学术期刊不收录有AI参与写作的论文,现在很多刊物态度也变了。一些学术期刊,开始承认AI作者了,但你要把AI参与的那一部分工作和贡献写清楚。AI的广泛应用,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大趋势。
 
出版业如果不能及时抢占人工智能出版业的制高点,用好这一技术,实现转型升级,就有可能沦落为人工智能的语料供应商。”
 
他认为,出版业不能错失这次技术进步的机会,但不要一窝蜂地上。大部分出版单位还是应该集中精力,做好内容资源建设工作,以等待介入AI的合适时机。在新时代,还要找到出版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场景,为更多普通老百姓提供知识服务。
 
 
结语
 
AI的应用无可避免,它如同一场汹涌的科技浪潮,正席卷各个领域。麦可思2024年中国高校师生生成式AI应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师生普遍担忧生成式AI导致的隐私泄露风险和可能取代某些岗位的问题。此外,被访高校师生中超六成对生成式AI感到焦虑,其中非常焦虑的比例为14%
 
总体来看,目前生成式AI在高校师生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容忽视。技术依赖性、学术诚信受损、隐私保护等问题都是必须认真对待的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使AI技术在教育领域产生积极影响,高校应该适时开展相关课程引导高校师生正确使用AI工具。未来,AI的发展仍将继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同时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让AI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