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消息!“烛龙一号”开启能源新时代
当核技术与集成电路在实验室相遇时,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近日,由西北师范大学和无锡贝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中国首款超长寿命碳-14核电池“烛龙一号”原型机工程样机成功问世。这标志着中国在核技术和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FDA新批抗病毒药破解禽流感困局?
2023年8月,美国FDA紧急批准的抗病毒药物Baloxavir marboxil(商品名Xofluza)在小鼠禽流感模型中展现惊人疗效——用药组存活率较对照组提升89%,病毒载量降低99.7%。这项由NIH主导的研究,为应对H5N1等高致病性禽流感提供了全新武器库,也引发全球公共卫生界对"人畜共患病防御新时代"的热议。
AI模型革新台风预报:24小时预警到6小时精准定位的技术突围战
2023年超强台风"杜苏芮"路径预测误差仅28公里,较十年前缩小85%——这背后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气象革命。国家气象局最新数据显示,基于深度学习的台风预报系统,将预警时间从24小时压缩至6小时,强度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2%。当算力遇上大气科学,防灾减灾正在进入"数字孪生"新时代。
深海科技迎政策强风口:5大领域将诞生千亿级市场?全景解读
2023年中央财政新增深海专项预算62亿元,"十四五"海洋经济规划明确将深海列入七大战略领域。当"奋斗者"号坐底马里亚纳海沟、海底数据中心在海南商用,这场蓝色革命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爆发前夜。哪些赛道将率先冲过商业化临界点?
根据时代发展!加快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
文化繁荣,科技强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新文化业态发展。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是锚定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顺应科技发展趋势,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的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要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新业态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真迈生物×百迈客生物战略合作升级!
2023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突破200亿美元之际,行业迎来里程碑事件——真迈生物与百迈客生物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整合双方在基因测序仪(真迈)与多组学分析(百迈客)领域的优势,计划在未来三年投入5亿元研发资金,打造覆盖"样本到洞察"全链条解决方案。这场头部企业的强强联合,或将改变生命科学研究的成本结构。
成人本科论文指导费全解析:合理支出还是智商税?
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68%的成人本科生在论文阶段寻求过付费指导。面对2000-80000元悬殊的报价区间,这笔开支究竟是否必要?本文将深度剖析行业现状、价格构成与避坑指南,助您做出理性决策。
破局"两张皮"困局: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如何实现"双向奔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低于发达国家60%的平均水平。当高校专利"沉睡"与产业技术"卡脖子"并存,"科技产业两张皮"现象已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在"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背景下,这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攻坚战正迎来历史性破局。
重磅消息!浙江大学发布《重大领域交叉前沿方向2024》
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发展,以智能为特征的尖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重塑了全球创新领域。“极端综合交叉”推动科学研究向“极端宏观-极端微观-极端条件”的多维飞跃。学科交叉将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核心引擎。物质科学、信息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深度协调催生了脑机接口、合成生物、量子通信等颠覆性技术。以大型模型为代表的尖端技术突破,不断挑战传统科技创新范式,实现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从“授权”向“授权”的定性飞跃。为此,必须充分把握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和创新发展规律,做好先锋,抓住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山西科技创新再添引擎:6家博士后科研平台如何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
近日山西省博士后工作站新增名单近日揭晓,太原理工大学新材料研究院等6家机构入选。至此,山西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总量突破210家,年度科研经费预计新增2.3亿元。在"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关键年,这批新生力量将如何重塑山西产业创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