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人工智能导论》通识必修课由北航人工智能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波教授主导,吴文峻教授担任跨学院跨学科教学模块负责人,负责教学实施。该课程于2023年底开始准备,经过系统调查和多轮迭代。2024年3月,学院组织跨学科专家团队完成第一版教学大纲论证,构建覆盖人工智能全知识链的课程体系。2025年春季学期,随着自主编写的《人工智能基础-从理论到实践》教材的正式出版,课程面向全校本科一年级。
北航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依托“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理念,突破传统课堂界限,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校企协调等形式构建身临其境的学习场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解决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迫切问题。课程以我国需求为导向的四大核心价值:一是建立数字时代人才基础,通过普及AI基本原理和技术趋势,消除“智能差距”,赋能学生适应技术驱动的社会转型;二是培养跨学科创新能力,打破专业壁垒,引导文理工学生用AI思维重构本领域。AI X“复合素养:第三,深化科技报国情怀,将伦理思辨和社会责任融入R&D教学,培养兼顾创新能力和人文关怀的数字公民;第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产教融合案例和前沿技术分析,为国家运输能够控制智能浪潮的高素质人才。
本课程采用复合结构,24小时理论。 16课时测试组成。其中,理论教学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大语言模型等关键技术原理,结合脑神经科学认知基础和AI安全伦理研究。实验教学是根据不同学科的分层设计的:比如文科专注于智能算法实现、自动驾驶策略生成等工程实践。通过分析理解基于贝叶斯的新闻文本分类、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译工具等案例的技术应用。以“感知”为课程-认知-以人类智能演变逻辑为主线,系统分析人工智能发展的脉络和技术核心。它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遵循认知规律,注重思维拓展,通过“感知智能-认知智能-智能决策”框架,从计算思维到智能思维,逐步重构知识结构;突出以简洁复杂、重构课程内容、逆向设计章节内容、凝练核心原理和技术界限为重点的质量目标和能力目标;整合学科应用,引入工程案例,设计空天检测、智能医疗等重大工程领域的案例,结合文理工程不同学科背景,将“空天报国”为核心的北航精神融入实践教学。
在课程建设中,北航人工智能学院与计算机学院、北航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等14个系的55名教师组成了讲座团队。经过注册、选择和教学培训,确保教师的专业性和跨学科融合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创新应用的转变。
北航教务部部长钱政表示:“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过程。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导论必修课,旨在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和核心技术,培养人工智能思维,提高解决人工智能工具综合问题的能力。”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