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厦门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卓艺(化名)反映,其已通过教育部送审和答辩的论文,顺利通过导师推荐、校内组织5位专家评审后,卡在了校外专家双盲评审环节。该环节要求所有评审意见通过方可申请学位,但卓艺与三位同专业的同学的论文均收到了不合格的评价。
卓艺称,收到的评语中有错字和病句,表述疑对论文已完成答辩不知情,不同校外专家评价反差大。从评语看,似乎评审本身对论文的研究领域存在偏见。
他们质疑匿名校外专家的专业性,以及认定办法整体上的不合理。6月申请复核后,学校只表示程序符合规定,未详细回应他们的疑问。
评语病句,质疑研究领域
评审专家专业性存疑
据潇湘晨报报道,卓艺是厦门大学2018级中文系博士生,毕业论文研究方向为“文学地理学”。2022年5月,卓艺顺利通过答辩成功毕业,但根据《厦门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厦大研[2014]31号),当时没有在C刊上发表论文的卓艺没能拿到学位证。
2023年2月13日,卓艺称学校给她发邮件,让她走博士论文创新成果审核之路申请学位。
邮件中提到四个步骤,包括导师推荐、学位论文创新成果审核、学位论文创新成果校外专家评审、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工作小组)审议四个环节。
6月份,卓艺和另三位同学收到了进展,她们的论文均有校外专家给予不合格评价。
卓艺收到一名专家在“研究成果及其意义或效益”与“论文规范性”两项评审要点中给予了不合格评价,其评语中出现明显病句,如“不是是否是作者的臆想”,又如“很令人存在”等。评语第一句“文学地理学是近年逐渐兴起的一种研究路径,但是其有效性和规范性仍有待验证”,在卓艺看来反映了专家对文学、地理的认识有限。此外,其了解到的另三名同学收到的评阅意见中,有评语称“建议认真修改后提交答辩”,专家疑对论文完成答辩的情况并不了解。
卓艺表示,自己的毕业论文在教育部平台盲审时三个分数平均分85以上,最高分89,被评为“出色的学位论文”,收到的另一份校外专家评审表也显示她的三项评审要点均为优秀。aa
这种评审结果的巨大反差,让卓艺和她的同学们对评审的公正性以及部分专家的专业性产生了质疑。
复核失败,不肯解惑
网络曝光,重新送审
在收到未通过结果后,卓艺曾和其他三位同学向校方提出申诉,质疑自己论文收到的离谱的不合格评价。在6月16日,中国语言文学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通过电子邮件对申诉进行回复。校方表示:经复核,相关工作程序符合有关规定,不存在违规行为。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认可校外专家评审意见,认为校外专家评审意见有效。但对于4位博士生疑惑的低质量评语以及评审专家对研究领域可能存在偏见导致评审结果不可靠等问题未有任何回应。
饱受争议的盲审合理性
一个说具有创新性而另一个说完全没有创新性,一个说结构清新而另一个说结构混乱。
导致盲审制度一直饱受争议,甚至很多人建议取消盲审,尤其是双盲审。因盲审导致导师炮轰学校的事情也不少,有些甚至闹得轰轰烈烈。
对此有网友表示:盲审合理,盲审制度不合理。哪怕是专家,对一项工作出现分歧也再正常不过。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