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导师的角色应重新定义
今年年初,国内大型DeepSeek再次引发学术界对人工智能的热议,(AI)激烈的讨论。这种技术突破不仅加深了其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应用,而且促进了高校科研生态的全面升级。
石墨烯环境毒性机制研究获重要进展
联合美国麻省大学教授邢宝山团队,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流域水环境整治绿色技术与装备团队,在石墨烯环境毒性机制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首次揭示了腐殖酸吸附对石墨烯增强芽孢杆菌毒性的分子机制。近日,《自然-通信》发布了相关成果(Nature Communications)。
女博士用17封拒信做成的裙子参加毕业答辩
Caitlin Kirby是密歇根州立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的博士生。在她的博士论文答辩中,她穿着一条她用17封拒绝信做成的裙子,出现在评委和老师面前。
重磅消息!科学家发现新型抗生素
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10月(WHO)重点真菌病原体清单首次公布,同时呼吁研究人员加强耐药真菌药物的研发。
研究揭示小G蛋白ARF介导囊泡分裂的作用机制
孙飞课题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美国哈佛医学院Victor 韩国浦项科技大学SeungHsu课题组-Yeol 香港城市大学范俊课题组与Park课题组联合发文,在分子层面上揭示了ARF。(ADP-核糖基化因子)小G蛋白在脂质膜上形成螺旋组装体,驱动膜形成管状结构,从而促进气泡分裂的分子机制。相关论文于3月21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发表(PNAS)。
首个基于深度学习的脑静脉系统相关脑出血诊断研究获突破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童璐莎、高峰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生物仪器与工程学院赵立教授团队合作,成功开发了一款可解释的人工智能模型,区分急性自发性脑出血。该模型仅利用常规头部CT(非增强)从急诊脑出血患者中准确识别出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脑出血,灵敏度达96%。相关结果发表在《柳叶刀》子刊《电子临床医学》上。
首个基于深度学习的脑静脉系统相关脑出血诊断研究获突破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童璐莎、高峰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生物仪器与工程学院赵立教授团队合作,成功开发了一款可解释的人工智能模型,区分急性自发性脑出血。该模型仅利用常规头部CT(非增强)从急诊脑出血患者中准确识别出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脑出血,灵敏度达96%。相关结果发表在《柳叶刀》子刊《电子临床医学》上。
新型蛋白药物修饰技术助力攻克痛风难题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容易引起痛风、肾结石等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数量迅速增加。在中国一些省市的成年男性中,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已经高达25%到35%,其关节疼痛和炎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共轭效应—半导体分子n掺杂剂的调制策略
在有机半导体光电器件中,高效n掺杂剂对于缩小金属-有机界面能垒至关重要。分子型n掺杂剂具有结构多样性的优势,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设计策略,难以实现欧姆电子接触。研究表明,引入强电子给体不仅可以增加n掺杂剂的亲核性,还可以生成稳定的碳正离子以促进高效的电子转移,实现高效n掺杂。为了深入理解如何精确调整EDGs,需要全面回顾其背后的物理原理。在此,我们深入探讨了共轭效应的基本原理和最新进展,并对分子型n掺杂剂在半导体器件中的未来设计策略进行了展望。
基金委工材学部发布2025年第1期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申请通告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管理办法》,为加强学科发展战略顶层设计,促进国际(地区)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现公开发布2025年第1期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申请的通告。